工作人员通过佩戴“MR”眼镜实现智慧管理 ■通讯员 祖戈/摄
一季度,北京建工集团实现了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科技服务业收入等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部同比正增长。优异的一季度“开门红”答卷背后,是北京建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多项科技服务成果推动企业智慧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从推行劳务合同数字化业务到研发智慧模板加工设备,从构建“AI+”管理模式到搭建产业生态智慧架构,其新质生产力场景的创新落地覆盖企业管理、施工生产的全方位、各环节,强大的科技驱动引擎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开足马力。
“智造”场景落地一线出奇兵
在八项正增长指标中,科技服务业收入以同比增长16.94%成为增长幅度最高的指标。2024年,北京建工荣获北京市首批智能建造综合型领军企业、10项工程立项智能建造示范工程。“我们从‘十四五’初期便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提升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智能建造+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不断完善和丰富‘AI+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体系建设,如今企业智能化转型已初具形态。”北京建工相关负责人说。
2025年,北京建工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聚焦智能建造重点领域建设,探索智慧道路养护、楼宇智慧化和绿色化、智能工厂建设,拓展更多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高标准建设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今年2月份,在北京建工总部组织的人工智能专题培训上,专家对企业布局人工智能进行了专业辅导;下属企业主动从新技术、新能力、新管理、新产业等多个维度入手,搭建科技服务智能化底座和符合建筑行业应用场景的智能化装备。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模板加工设备,依托“AI”赋能生产全流程,实现了安拆效率提升20%,每平方米劳务费降低15%。同时,通过智能化加工系统,技术工人加工1块异形模板只需约1分钟时间便可完成;从模板运抵加工棚到模板投入使用,平均不到10分钟便可完成。
“智造”思维赋能管理提效能
北京建工“互联网+智能建造”思维不止助力生产一线。一个名为智能助手的管理软件已经植入北京建工全业务管理系统并得到应用。该助手在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领域对管理团队进行专业全覆盖,更好地实现管理效能近零损失。
基于“AI”的智能助手已经与“BI”(商业智能)进行了有机融合。它依托现代数据仓库技术、线上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展现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这种“AI+BI”的组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团队运行效率,助力基层单位和人员的日常工作。
除此之外,北京建工人工智能专业团队正在围绕集团施工管理手册确定的岗位职责要求,对不同层级、岗位进行数据抽取,并逐步完成岗位智能体的建设。“一个项目经理的管理不再单纯依靠个人能力,而是通过岗位AI对其进行协助和支持。相当于配备一名‘电子秘书’辅助基层做好相关工作,这样一来提升了团队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这名负责人说。
“智造”链条多路延展造生态
作为工程建设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两翼齐飞”的城市建设与综合服务商,北京建工将“智造”思维延展至“造城”全产业链,以细分领域的数字赋能,构建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
工程现场人员数量庞大,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进行管理?北京建工从去年至今,累计完成了近20万份劳务人员合同电子化管理。新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和电子标签双重组合,确保合同签订时的唯一性和准确性,降低了劳务纠纷问题的发生率。该企业成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行的电子劳务合同“6+1”行动中唯一的建筑企业。
依托数十年积累的海量真实供应商数据,北京建工打造了专属的供应商可信数据空间——“春山·星火”产业互联网平台,并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首单金融贷款落地。该平台基于海量产业链资源,创新建立“供应商全生命周期准入认证机制”,提供全维度供应商“可信数据档案库”,通过“电子肖像”的信用加持,已有供应商企业在金融机构中以不到2小时的时间完成了贷款授信工作。
除了总部的智慧场景落地,北京建工下属单位在各自领域开展了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的探索。如在混凝土、PC构件两大生产管理系统分别对应“新材智猛”和“新材智旭”终端程序,实现了材料供应、生产运输、安全结算的全过程智慧闭环管理。“京橙智巡”自动巡检车可以在车辆行进间捕捉路面问题。AI算法迅速分析并确认潜在路面病害,实时上传至后台服务端巡检平台,便于养护团队立即赶往现场进行修复。依托虚拟显示技术研发应用的“MR”眼镜,已经在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使用,其通过将BIM三维图纸的数据灌入,眼镜端AR投射到实体,并在实体建筑上投射出机电管线信息,实现管线定位、安装、验收全过程智慧管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