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3月,全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40.9%,实现1682项监管数据跨部门共享共用,为企业减负成效明显。4月27日,市市场监管局召开以“深化市场监管数字化改革”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两周年建设相关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市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推动49个监管部门广泛应用数据比对、远程检查、企业自主提交材料等八种非现场监管方式,以科技手段赋能高效精准监管,将现场检查转变为“不见面”“非接触”式监管。

  自去年7月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扫码检查”改革,全市各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对企业开展检查时,必须先统一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才能实施行政检查和现场走访企业活动,并对重复检查、低效检查进行提示阻断。同时,畅通政企评价反馈通道,经营主体可随时通过“京通”小程序对执法人员“应扫未扫”、频繁检查等不规范检查行为进行反馈评价。自去年7月1日“综合监管e码查”小程序启动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

  同时,扩大“无事不扰”清单范围。充分发挥信用激励和约束作用,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属地综合研判结果,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大型企业总部等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截至今年3月,全市“无事不扰”企业总量达到23.1万,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25%。推动全市各区、各部门严格落实“除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案件线索、专项检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的改革要求,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加快建设经营主体数字标签管理机制,增强风险研判和预警处置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与市场监管业务深度融合,在政务服务、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监管等更多领域形成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为探索市场监管现代化贡献“北京经验”。

  (市市场监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