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车正在基坑缝隙中“吐”再生流态回填材料 ■记者 谢峰/摄
在位于顺义区的新国展二期建设现场,一台混凝土搅拌车正在向大约1米宽的基坑缝隙中“吐”如同粘稠玉米糊质感的流体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为这个项目供应的再生流态回填材料,整个项目供应了近1万立方米。”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昌平沙河项目负责人王效彭说。
目前,北京建工资源公司拥有6条再生流态回填材料生产线,分布在海淀四季青、苏家坨,朝阳东坝,昌平沙河,怀柔大屯,通州六小村等地,年产能150万立方米以上。
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工程施工现场,高大的泵车伸展着长达十几米的臂架将这种再生流态回填材料注入建筑与基坑边缘的缝隙——“肥槽”中。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总工程师付亮说:“项目外墙肥槽回填施工的时候,遇到了难题。主要是场地受限,地下结构距支护桩距离很近,肥槽狭窄,最窄处只有50厘米,深度-11米左右,如果使用传统的灰土回填,需要人工现场拌制分层回填,工序繁多,而且人员要在狭窄空间深基坑作业,有一定危险性;采用夯实的设备,也容易对主体结构和防水层造成破坏。我们经过多方对比,最终选择了北京建工资源公司的再生流态回填材料。”
新国展二期项目总工程师杨信强表示,由于工程肥槽的空间因结构而变得狭小,常规的回填土面临难以施工和施工后不均匀沉降的困扰,采用再生流态回填材料借助其流动性以及可以自然上强度的特性,解决了工程难题。“如果采用现场搭设固化土生产装置,至少要占地300平方米,其运输和人工成本也较高。采用外购流态回填材料的效率更高,灌注效果也更好。”杨信强说。
王效彭认为,再生流态回填材料之所以好品质,恰恰在于“再生”二字。“我们的再生流态回填材料中,不仅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后的渣土、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还有破碎中的微粉等,经过科学的配比,如同给回填材料‘强筋壮骨’,形成比固化土更均匀的质感,后期硬化时间短,强度也更高。”王效彭说,再生流态回填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流动性,尤其适合应用于异形空间的回填,自然流动,自然成型,回填效率高。
作为再生材料,再生流态回填材料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使用1立方米再生流态回填材料相当于回收利用了1.5吨建筑垃圾。此外,再生流态回填材料为液态,施工时不会产生扬尘污染,更加绿色环保。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