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农食品集团基因编辑抗蓝耳科研成果发布现场(资料图)                 ■企业/供图

   首农食品集团近日召开2025年科技创新大会,围绕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高精尖产业发展、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总结上年度科技创新成效,对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表彰。会议同时部署了提升畜禽种业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和加快数据要素赋能数字化转型等2025年重点任务。

  近两年来,首农食品集团畜禽种业优势不断夯实,畜禽育种企业悉数入选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成为国家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种猪育种方面,成功发布基因编辑抗蓝耳猪新材料重大成果,成功获批农业农村部华北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京黑猪成功回归北京、落户延庆。种牛育种方面,联合推出我国奶牛育种领域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芯片,发布国内首个由企业主导的奶牛育种数据库。种鸡育种方面,建成运营智慧蛋鸡大数据平台,率先实现“100周产500枚蛋”的国际育种目标,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蛋鸡领域农业主导品种。种鸭育种方面,建立全球首个肉鸭基因组选育平台,自主研发液相芯片,推动肉鸭育种全面进入3.0时代,助力樱桃谷鸭成为全球白羽肉鸭市场主导品种。

  现代农业不断提质增效。首农食品集团建成4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食亩产平均提高15%,高标准建设首都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保障基地。推动京郊高产试验田建设,小麦试验田亩产较北京地区平均水平提高52%,玉米示范田亩产较往年提升70%。建成21万平方米连栋温室,设备国产化率达80%,首次在北京地区实现温室番茄越夏生产。积极恢复老北京口味蔬菜、建设休闲型农场、挖掘农事体验科教活动等,持续发展北京城市型农业。

  深入推进老字号产业转型升级。首农食品集团年均研发上市新产品100余种,新产品贡献率不断提高。以小切口推动豆制品传统工艺提升改造,研发腐乳装瓶机械手设备,突破生产工艺瓶颈,提升生产效率。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豆低盐腐乳成功上市,联合B端大客户定制开发多款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等。提升柔性生产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赋能对口支援合作地区,定制特色产品。

  合成生物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首农食品集团建成国内首个新蛋白食品科技创新基地,并成功完成200升规模细胞培育鸡肉的中试生产;自主研发新蛋白技术成果入选《2024年北京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荐目录》。

  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效。首农食品集团搭建了“物联网+供应链”协同云平台,加强了储存和运输数字化管控,提升粮食绿色仓储能力。同时,自主研发信息数据管理平台,积累60余万头奶牛基础数据和近3万条饲料检测数据,成为市属国企首家数字资产入表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技术推动乳酸得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方面初见成效。首农食品集团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构建高精度图像识别大模型,并使用开源番茄病虫害数据集进行训练,成功研发出“AI智能巡查机器人”,国内首创集成探测植物病虫害功能。完善优化AI辅助的自主基因编辑器开发平台和基因编辑猪规模化制备技术体系,成功制备出基因编辑高性能种猪。

  科技创新影响力日益提升。首农食品集团近两年来新增国家授权专利320余件,新增国际PCT专利12件,合计拥有有效专利超过1300件;牵头或参与制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254件,《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未来食品学报》两本英文刊物,双双入选中国科学院分区表农林科学大类Q1区TOP期刊,国际科技影响力不断提升。

  首农食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刚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和迫切要求,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奋力开拓集团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要审势而谋,强化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和学习,特别是加强合成生物、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等重塑产业格局的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要乘势而上,强化布局和落实,聚焦主责主业,做好战略规划;聚焦产业发展,做好统筹协同;聚焦长效机制,做好资金保障;聚焦开放合作,做好内外协同;聚焦内部融合,做好产业联动;聚焦数据要素,培育集团发展新势能。要顺势而动,完善创新体系和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推动科技人员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和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