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地铁维修中对于细节的打磨是“匠心”的一种体现,请问这种精细化维修背后的理念与地铁运营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王家明:可以说精细化维修是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京港地铁通过推行三线维修保障体制、加强深度维修,实现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改造投入成本的目标。从更深层面来应对地铁运营服务的需求,提质、增效,提升设备表现及乘客服务质量。

    记者:在精细化维修方面,京港地铁是否有“专业团队”严格把关?

    王家明:京港地铁通号专业维修质量保证及发展组主要负责专业电子设备及地铁运营控制设备的三线维修,针对自动售检票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网络及控制设备等轨道交通运营关键设备,提供机械及电子类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技术服务工作。作为后台支持部门,维修质量保证及发展组加快了故障部件的修复效率、减少了周转时间,有效保障一线设备可靠地为乘客提供服务,并有效控制了维修成本支出。维修质量保证及发展组年度维修业务量约1.2万件,与送外部维修相比,关键部件维修周期节约达1年时间,能够有效保障设备服务、降低维修及备品库存成本。另外,京港地铁持续创新引入新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维护。

    记者:京港地铁的精细化维修目前有哪些创新成果?

    王家明:在电子维修方面,京港地铁通过对4号线PIS(乘客信息系统)主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开展了对内部工控机的研发,用以替代已停产的车载PIS主机。2018至2019年电子维修完成了40列车80台PIS主机的改造工作。改造后,设备故障率降低60%。另外,4号线大兴线车载广播系统设备使用时间较长,2018年起故障率逐渐增高。电子维修专业经分析故障和设备原理后,提出更换电源模块和老化电容的专项维修方案,2019到2020年完成专项维修后,设备的故障率降低38%,预计使用寿命可延长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