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中,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灵活高效的生产系统,在此系统下的产品生产具有高效率与高质量的特点。当“精益生产”与轨道交通“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京港地铁工程总管王家明用一串数字回答:“京港地铁自2020年开始,已完成数十项精益生产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设备的可靠度明显上升。以14号线站台门为例,平均无故障周期由2019年的153万次延长至2020年的217万次。”设备故障率降低,维修成本下降,翔实的数据证明,京港地铁所倡导的“精益生产”让地铁维修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地铁维修理念

        从2006年成立起,京港地铁已扎根北京15年。15年间,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不久前的“十一”长假期间,京港地铁所辖线路总客运量近800万人次。“运行时间较长的设备,故障率会有上升,按周期对它们进行‘体检’,是保证它们正常运行的重要方式。”王家明说,为了确保设备设施的状态良好,京港地铁提出“精益生产”的理念,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用可靠的设备设施确保地铁运行及乘客的安全。

        “我们精益生产的理念与日本丰田公司的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王家明解释,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是希望在最优的成本下尽可能的提高生产量,更适用于流水线上的生产;京港地铁的精益生产更侧重地铁维修的精准性和实效性,通过局部关键点的精准、深度维修或优化,提高设备设施的质量、降低综合成本。

        地铁运营幕后拥有一个庞大的设备设施维修系统。“既然是‘精益’,重点就在于‘精准’和‘优化’。”王家明介绍,以前进行的系统维修方法难免“笼统”,没有针对性。而“精益生产”则提升了维修的精确性。京港地铁通过长时间对于维修数据的研究分析与评估,逐渐摸清了专业设备中的“痛点”。“那些容易发生故障的关键部位、系统模块,我们加大力度去维修,去优化,而那些故障率较低的部分,我们适时减少投入。” 

        显著提升设备可靠度

        自2020年开始,京港地铁精益生产项目就在站台门、电梯、空调、供电、装修、轨道、车辆、信号系统、通信系统、AFC等各专业开展,目前已完成数十项精益生产项目。

        通过“精益生产”项目的开展,设备的可靠度明显上升。王家明以站台门为例进行说明,针对14号线的站台门门控单元(DCU),我们通过检修并与厂家共同评估,改变了以往整体更换的策略,更有针对性地对电源模块进行了单独替换。替换后,此前容易出现问题的车站的DCU未出现过电源模块故障,14号线站台门平均无故障周期由2019年的153万次延长至2020年的217万次。一次“有的放矢”的维修,让14号线站台门故障率降低四成。通过开展精益生产项目,京港地铁进一步提高了维修效率和质量,从而不断改善着乘客的出行体验。

        对于搭乘地铁时的平顺度,精益生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轨道质量指数(TQI)是评价轨道质量状态的技术,通俗地讲,轨道越平顺,TQI指数的数值越小,列车运行越平稳,乘客乘坐舒适度越高。对TQI值进行有效控制后,能够提高轨道维修效率、提升设备质量,改善轮轨关系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王家明介绍,京港地铁轨道团队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率先引入TQI指数的概念,同时,采用TQI对线路质量进行状态控制,并制定远高于行业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养护维修技术规范》中“TQI不超过14.5”的控制标准。作为“精益生产”项目中的一项重点,京港地铁针对不同线路以200米轨道区段作为单元区段,对全线TQI大于8的地段进行整改,达到14号线、16号线TQI小于8,4号线大兴线TQI小于10的目标。目前,京港地铁所辖线路质量均达到且远超北京市轨道交通的地方标准。

        “关于‘精益生产’,未来我们将从长期规划、计划编制、计划审核、项目实施、成果评估等环节,不断完善流程,以更好地支持各专业开展相关项目。目前,我们初步确定了未来五年的精益生产项目规划,共计50余项,后续京港地铁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此规划适时进行调整。”王家明说。


□马上就访:精细化维修提升乘客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