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记者实地探访了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情况。据重大项目办披露,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下一步将进入美化和精修阶段。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在过去的6年内,他们共完成了214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
“突出‘绿色办奥’,把建设奥运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是延庆赛区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则。”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告诉记者,本次生态修复工作从2015年开始至今,历时6年,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按照计划,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
详细摸底赛区内动植物分布
延庆赛区的良好生态环境,离不开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告诉记者:“2016年,在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摸清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建设者将赛区内的一草一木都当作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服务。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以及植物特性进行了“私人定制”的保护方案。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
截止目前,赛区内原地保护树木共计313颗,迁地移植乔木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这些植物都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
“随建随修”守住生态之根
“延庆赛区生态修复的区域多集中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及市政道路的边坡周边。依据场地条件,提出‘随建随修’的生态修复策略。”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景观工程师赵瑞勇告诉记者。
据了解,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雪道,占总体修复面积的二分之一。雪道作为一种特殊的边坡,与一般边坡相比,其坡面长、且坡度大,春末融雪水、夏季连续降雨都增加水土流失风险。为减少修复过程中强降雨对雪道的冲刷,建设者在雪道上设置了横向间隔约5米的排水沟、同时在雪道两侧设置纵向排水沟,使其形成汇流,并在条件允许的地势设置顺接的排水沟,使雨水排出。雪道内部铺设植物纤维毯进行固土。
目前,七条雪道已全部完成生态修复工作,有效恢复了雪道区域的自然景观,提升了延庆赛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记者在现场看到,绿色的草坪覆盖在长长的雪道之上,横向的排水沟像梯田的田埂一般让雪道错落有致。
保护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是最早到海陀山考察的林业专家之一。据张志翔介绍,亚高山草甸是赛区内重要的一种植被类型,内含多种植物种群。它就像这座山脉的绿色大衣,可以最大程度的固化水土,一旦被破坏,恢复难度极大。
为保护草甸生态系统,专家们提出了“避让、减缓、重建、补偿”的原则。为保护草甸生态系统,建设者决心将施工中受到扰动的草甸整体移出,等到建设工作完成时再让其回归。但是植物是有生命的,剥离后的草甸至回铺,中间有6个月的时间差,且山上正值隆冬,七八级大风更是家常便饭,最低温度在零下30度左右,剥离的草甸如何存活,这对建设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018年10月,建设者开始对草甸进行剥离;2019年4月中旬至5月,将剥离草甸全部回铺,回铺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
北京北控京奥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环保工程师聂顺鑫告诉记者,整个赛区生态修复工作依据前期本底调查所记录的“台账”,共种植5.75万株乔木,30.4万株灌木,进行了214万平米草灌播种。
“接下来,我们的生态修复工作将进入美化、优化、精细化阶段。”于德泉告诉记者,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是践行绿色办奥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有信心将赛区打造成为春有百花艳、夏有凉风爽、秋有千山醉、冬有瑞雪嬉的宝地,使其成为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让延庆赛区成为绿色发展的一个“北京样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