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集团总部                                                         ■企业/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投集团”)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平台企业,聚焦副中心绿色发展这个最鲜明的特色,紧抓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特征,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围绕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主责主业绿色发展布局,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理论探寻: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理念,体现了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在目标和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鲜明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了生态红线,确保经济增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奠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绿色发展是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向科技化、集约化转型,解决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矛盾,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高质量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上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绿色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进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是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北京城市副中心自设立以来,便肩负着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同时也被赋予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任务。从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副中心控规、印发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的顶层设计,到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的系统部署,举措层层递进,将副中心的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副中心控规以“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划定发展边界,通过绿地覆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刚性指标,将生态约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保障;高质量发展意见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绿色产业政策落地,以绿色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以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实施方案以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提出整合绿色金融、循环经济等试点经验,通过可复制的生态治理模式,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二、实践探索:以绿色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北投集团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平台企业,以“绿色北京看城市副中心、绿色副中心看北投集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绿色产业,推广绿色能源利用,开展绿色生态修复,推进绿色建筑建设,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目前,北投集团热泵类投资项目面积累计超75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类投资项目规模超88兆瓦,代理绿电交易2亿千瓦时。

  (一)规模化推进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新兴业务布局

  北投集团把拓展新能源开发利用作为业务发展布局的一个重要支撑,坚持先行先试,促进业务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运营,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通过“地热能+”多能互补模式,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前,由北投集团建设的绿心起步区三大建筑能源站、绿心公园配套建筑能源站、行政办公区二期分布式地源热泵能源站等多个项目已投入运营。其中,城市绿心组团已打造成为全国首个片区级“零碳”示范样板,获评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是北京市唯一入选案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北投集团谋划并承担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机构存量屋顶太阳能利用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应用,率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更新领域进行太阳能规模化开发利用。目前已挑选出153家重点单位,开展既有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铺设,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营形式,全部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6324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万吨。

  (二)高质量开展绿色生态修复,打造国家级绿色可持续管控示范项目

  北投集团承担的东方化工厂长期监测与风险管控项目,是国内首例石化类大型污染场地风险管控项目。通过系统构建绿色可持续生态修复与风险管控体系,不仅提高了适用于我国大型复杂工业污染场地的核心修复技术水平,节约了70%-80%的修复资金,更有效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业腾退土壤安全再利用,成为生态环境部向全国推广应用的绿色可持续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目前,原东方化工厂等区域内生态恢复效果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区域内空气质量持续达标,负氧离子年平均值可以达到每立方米3700个,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名片”。

  (三)全方位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促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

  北投集团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建立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体系。北投集团建设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采用了地源热泵、室外海绵城市、光伏发电等11项绿色技术,投用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万吨,节能绿色减排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北投大厦采用“被动式节能+主动式能源优化”技术体系,通过高性能围护结构、自然通风优化、遮阳系统集成等手段,提升建筑综合节能水平,同时在建筑屋顶立面铺设光伏发电系统,实现绿电自发自用。

  (四)多维度驱动绿色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北投集团坚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突破与生态价值融合。北投集团所属子公司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等称号,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同时,打造风险管控地块安全利用长期监管研究示范基地、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展示基地,提供多个绿色创新应用场景,推动绿色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智慧化能碳运营管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管理组织网络,形成“1个能碳管理平台、1套管理标准、N个项目管理策略”的管理体系,实现对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实时管控与优化,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公共建筑能耗较传统模式大幅下降,为城市级节能管理提供了样板。

   三、策略探究: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构想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35年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基本建成。以此为奋斗目标,北投集团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等城市组团级的区域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成功经验,将从以下三点着重发力。

  一是规划引领,配合在重点功能区域编制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目前,在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相邻地块不同能源建设主体单打独斗、缺少规划协同统筹,规模效应难以凸显,造成投资浪费和效率低下。北投集团将借鉴在城市绿心区域的成功经验,以地热绿能为抓手,结合资源禀赋和建设规划,协助政府编制地热能开发专项实施方案,协同地热能开发和城市建设,明确综合能源站整体布局,实现统一规划有序实施。

  二是健全标准,参与完善地源热泵和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需要在绿色能源应用的形势、绿色能源系统的能效以及能源系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北投集团将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联合上下游企业,将地源热泵高效换热、光伏发电系统优化等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内容,为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撑,并配合政府开展标准试点应用,以工程实践作为标准的调研与论证。

  三是科技创新,打造绿色能源技术场景融合新示范。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北投集团将联合上下游产业链、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开展绿色低碳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开发、集成和推广应用,依托重大工程建设,打造绿色能源新技术重大应用场景,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高地。

  作为首都发展的重要“一翼”,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北投集团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企业战略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建设目标,抢抓机遇,前瞻布局,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从生产运营到产业协同,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相契合的绿色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绿色发展共识,以全环节联动的实践路径,全方位赋能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彰显北投集团作为平台企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