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落实“双碳”目标、推动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其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对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一、首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行业发展现状
1.经济贡献与规模。2024年,北京市建筑业总产值达14027.2亿元,同比下降2.0%,但签订合同额同比增长2.7%至52575.8亿元,显示行业在结构调整中仍保持韧性。其中,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反映出北京减量发展的客观变化,也反映出建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趋势。
2.政策引领与技术突破。北京市以智能建造为抓手,提出打造“科技引领型”示范城市目标,发布《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推动BIM技术、建筑机器人、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应用。例如,国产BIM平台软件研发取得突破,在BIM底层图形引擎“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布了BIMBase、BIMMake两款建模软件平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在多项示范工程得到应用。
3.绿色转型与城市更新。北京市将绿色建筑纳入地方立法,确保发展智能建造政策的长期性、连续性。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55%;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老旧小区将改造1.6亿平方米。丰台火车站交通枢纽、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项目通过绿色施工技术,获评“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施工周期缩短30%以上,能耗降低20%。
(二)主要挑战与问题
1.传统发展模式制约。部分企业仍依赖劳动密集型施工,资源利用效率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不足60%,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存在差距。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行业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下,核心技术如建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高端BIM软件仍依赖进口,制约产业升级。
3.数字化转型滞后。2024年,尽管北京市3500余个在施工程中50%采用智慧工地技术,但BIM全生命周期应用覆盖率偏低,数据孤岛问题突出。
4.人才短板突出。具备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一线产业工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30%,技能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二、北京城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北京城建集团作为首都建筑业龙头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为双轮驱动,优质高效建造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速滑馆等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项目集群和国内外多个城市的地铁、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形成了独特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科技创新:打造智能建造标杆
1.标准助推创新发展。近日,由城建集团申请立项并主编完成的京津冀标准《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规程》DB11/T 2406-2025正式发布。这是国内正式发布的首部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规程,规范了京津冀区域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为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工程参建各方开展智能建造活动提供了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城建集团累计主(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502项,其中,主编完成170项,基本涵盖了集团各个业务板块。
2.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城建集团在城奥大厦项目中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BIM管理,获北京市首个全生命周期BIM应用示范工程认证。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中,通过“BIM+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实现对“京帆”屋盖钢结构施工的全流程模拟与实时监控,工效提升50%以上。
3.智能建造与场景创新。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有“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建设引入了绿色、低碳技术和工业化的装配方式,是一个强调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场馆。研发与实验,成为贯穿场馆建设全程的行动。数字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建造过程,用大数据指导实践;比例模型实验,在实验室或工厂先做出模型,确保技术稳定后再到现场实施;材料稳定性实验,从一个个样板中选出最优材料;国产化攻关实验,首次大规模应用国产高钒密闭索,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二)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践行“双碳”目标
1.建筑工业化与产业协同。城建集团经过多年发展与研究,逐步形成了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装配式建造关键技术等全产业链装配式建造核心技术,以全产业链特色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创建了涵盖理论、设计、制造、施工、运维等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结构装配式建造技术体系,实现了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
2.绿色施工技术集成与智慧工地全场景覆盖。丰台分钟寺C地块项目部署“视频AI联动+智能喷淋”系统,实时监测扬尘、噪声数据,超标时自动触发360度喷淋降尘,同时通过碳计量模块实现施工碳排放动态追踪。北海冯家江湿地公园项目构建红树林湿地净化系统,年减少污水排放1650万吨,水质提升至准四类标准。
3.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通州新城超低能耗住宅项目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超低能耗住宅示范工程,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包含4栋超低能耗住宅楼。项目应用可再生能源,结合光伏发电系统,综合节能率超过90%,平均每户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3吨,节约终端能源4697千瓦时,已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超低能耗示范项目验收,并满足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认证要求。
(三)创新模式:推进城市更新与民生工程
1.老旧小区改造。平谷南小区项目采用“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模式,整合燃煤锅炉房与街道办公楼资源,引入生鲜超市、体育培训机构,打造“住总邻聚・滨河里”社区综合体,惠及1586户居民。
2.历史风貌保护。东四地铁站织补工程形成“盖挖逆作+钢管柱支护”工法,申请发明专利3项,解决了紧邻运营地铁施工的技术难题,工效提升30%。城建集团旗下京城佳业物业推出“胡同管家”模式,10年间为335条胡同提供标准化服务,涵盖垃圾清运、设施维护、安全巡查等。通过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街巷环境数据,自动派单处理问题,响应效率提升50%。
三、对策建议: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首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领,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
1.完善产业政策工具箱。出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目标任务,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建设。
2.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推行“多规合一”“拿地即开工”,试点建筑师负责制,赋予设计团队更多全过程管控权限。
3.建立建筑市场信用评价“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聚焦科技创新,打造智能建造产业生态
1.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全市统一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BIM数据、供应链、施工管理等资源,力争实现政府投资项目BIM应用全覆盖,培育一批智能建造示范企业。
2.大力支持自主研发。如支持企业研发建筑机器人(如砌墙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智能监测设备等,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推广“无人化”施工场景。
3.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充分利用北京高校资源优势,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成立“首都智能建造创新中心”,攻关低碳建材、建筑碳中和技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三)践行绿色低碳,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1.全链条落实“双碳”目标。推广“绿色施工+绿色建材+绿色运维”模式,建议政府投资项目100%使用绿色建材,施工阶段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验收环节。
2.探索建筑碳排放交易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实现碳减排量交易。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要求新建项目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率不低于90%,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促进装配化装修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减少施工浪费。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更新质量
1.破解城市更新痛点。设立市级城市更新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留改拆”混合开发、TOD模式参与项目,探索“居住面积换服务面积”等利益共享机制。
2.培育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城建集团等企业拓展“投资-设计-建造-运营”全产业链能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工程公司;重点扶持一批专注于古建修缮、被动式建筑、建筑智能化的“小巨人”企业。
(五)加强人才培养,筑牢发展根基
1.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联合高校开设“智能建造”“城市更新”专业方向,大力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每年选拔一批中青年骨干赴国际顶尖企业交流学习。
2.建立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推行“新型学徒制”,将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实现持证上岗率100%。
3.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打通建筑工人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社保、职称评定通道,试点优秀班组长落户积分奖励政策,提升行业吸引力。
推进首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产业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未来,城建集团将紧扣“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方向,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质量安全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推动建筑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