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胖东来频频“出圈”,甚至在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誉为“常年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春节假期,笔者借回郑州与家人团聚之机,在大年初五胖东来开门营业首日,便驱车前往许昌胖东来生活广场店“打卡”体验,亲身感受了全国各地游客火热的购物热情。同时,这也引发了笔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首先,员工广泛认同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一个企业的发展愿景、战略目标、宗旨、原则等文化理念,是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沉淀形成的,最关键的是要赢得多数员工内心的真正认同。如何才能得到员工广泛的认同呢?笔者认为,切合实际是基本原则,好高骛远的企业发展目标和空洞说教的理念很难让员工真正认同。胖东来的核心文化理念是“自由、爱”,看似空泛,但胖东来做到了“知行合一”,企业倡导“自由、爱”,企业每项政策措施甚至每个细节都诠释着“自由、爱”。企业给每个员工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强制规定员工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6小时,强制要求旗下每个超市周六闭店让员工休息、陪伴家人;对员工做到了“自由、爱”,对消费者亦是如此,所有商品质量合格,就是对消费者最大的“爱”。一旦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可以马上安排退货,无需提供发票等证据。购物过程中的优质服务,更是体现在无形与细微之处。比如,顾客在收银台结账时,一名收银员扫码,另有一名工作人员替顾客分装商品,遇到购买熟食的消费者,无需提醒,分装商品的工作人员会自动在购物袋里装入一些一次性手套和叉子,把物品分装好递给消费者时,还会温馨提示消费者哪些不能挤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胖东来倡导“自由、爱”,在企业发展中也确实做到了爱员工、爱顾客,员工就会逐渐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并自觉贯彻于自身日常行为之中。

  其次,高管层要在企业文化落地中作“知信行”合一的表率。不少职场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新入职一家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和考核时,往往会涉及企业文化内容,要求员工说出或准确写出企业文化理念,或晨会时要求全体员工集体朗诵或背诵企业文化理念。在笔者看来,这种强制员工背诵企业文化理念的方式并不科学。表面上看,员工把企业文化记在了脑子里,但工作实践中企业高管层如果做不到“知信行”合一,没有带头把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员工就不会内心真正认同企业强制推行的文化理念,更不会真正外化于行。员工潜意识里会把企业文化理念当作一种空洞的口号,会认为企业文化理念只是高管们给基层员工洗脑或者包装企业外在形象的工具而已。古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胖东来提出“自由、爱”,如果以于东来为首的高管们不爱员工、不爱消费者,管理制度体现不出对员工的关爱,员工们会像高管们一样真正把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吗?恐怕即便胖东来对员工采取任何强制的管理手段,让员工执行企业文化,最终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企业文化理念不能违背人性。在市场经济时代,“顾客是上帝”成为主旋律,很多企业,尤其是服务企业,为提升客户满意度,要求员工无底线甚至违背人性地“讨好客户”,“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的网络流行语便是一个生动写照。通过员工得体的言行举止为客户或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体验,这值得肯定,但要有尺度、有界限,超过尺度可能会适得其反。笔者到胖东来实地购物的感受是,胖东来的服务人员并不会过度“讨好”任何一个顾客,默默提供着到位而不越位的适度服务,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服务,能不打扰顾客购物尽量不打扰。比如,有人站在楼上护栏旁时,胖东来的工作人员会微笑着轻声向顾客提示远离护栏,防止危险发生;商场里更不会有导购拉着顾客口若悬河地推销某个商品,而当顾客主动询问时又能帮助顾客进行介绍。而且,胖东来商场内服务人员对顾客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并非标准化的职业微笑。切实体会是,在胖东来购物过程中内心是松弛的,就像到邻居家串门一样轻松愉悦。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理念既要合法合规,合乎公序良俗,更要合乎人性。

  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要增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提升团队战斗力和执行力。既然是面向人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回归本源、以人为本,只要始终做到尊重人、尊重人性,契合人心、契合实际,无论企业文化口号是否“高大上”,团队都会内生出强劲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