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公布实施。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是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规划》的公布实施将为有效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发挥“压舱石”作用,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自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工作,并于2022年10月1日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次《规划》对标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

        “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保护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3个文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规划工作负责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介绍,通过保护管理规划,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到底要怎样去保护和管理好遗产。

        针对北京中轴线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规划》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将保护区域合理划定为遗产区、缓冲区,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具体范围边界,总面积共51.3平方公里。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依据规划,这承载遗产价值的15处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即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

        缓冲区覆盖面则更广,包含遗产区周边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规划》充分考虑北京中轴线与老城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关系,强调以“城”的整体保护达成中轴线遗产环境的保护,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进而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让正阳门文物建筑与雨燕和谐共存,使北京中轴线上20条景观视廊通达有序,留住居民的乡愁记忆和老城情怀。

        《规划》重点提出,将建立以首都博物馆1个总展览为主的综合展示中心,并配合各遗产要素专题展示中心、沿线特色文化驿站、多条文化探访路串联成北京中轴线价值阐释与展示体系。目前,北京中轴线已初步建设形成中轴线文化探访路,钟鼓楼到永定门间步行可基本贯通,沿线设有地铁8号线、铛铛车、北京观光1号和2号线大巴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可满足市民游客参观体验需求。

        此次《规划》的出台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样本。未来,北京中轴线将继续严格遵循《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长期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使古都之脊绽放时代新韵,使北京老城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