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角村村民几乎全部搬家 ■记者 谢峰/摄
被诸多楼房包围的大兴区海子角村、辛店村在一个月前还是人声鼎沸。仅仅过了一个月,这里千余户村民几乎全部搬家。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大红色的封门条上“此院落已托管”和电闸箱上“已断电”的字样告诉人们此处即将动迁。
作为大兴区黄村镇海子角、辛店村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主体负责人,北京城建兴悦置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延国坦言,能够让95%以上的村民在一个月内实现提前周转,得益于属地政府对项目的全盘统筹,以及实施主体北京城建地产的强大执行力。在几方通力合作下,手续办理快速推进,周转资金及时到位,村民踊跃办理托管,为后续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从月季大会到棚改项目
2016年,李延国带着团队来到这里,而在此之前他和团队完成了世界月季大会主场馆建设任务。“我们能够参与大兴区棚改工作,是城建集团与大兴区长期深入合作的结果,也是团队在世界月季大会期间辛勤付出赢来的口碑。”李延国说。
海子角、辛店这两个村早在2000年就有了棚改的说法,但一直因为资金难以平衡没有落地。2016年北京城建地产在调研中发现,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为解决当地百姓、企业和进城人员需求,经历了多个建设阶段,人、房、地情况非常复杂,既有村民的宅基地,还有公房、厂房,中间还穿插着建成的商品房小区。
从街区控制规划上可以看出,棚改项目占地面积115公顷,其中可用于安置房建设的有11.21公顷,而用作资金平衡的商品住宅项目仅有15.1公顷。特别是为了弥补北部街区配套的历史欠账,新增的三大设施、绿地、道路等占了总用地的70%还要多。
回迁安置的村民3000多户,需要拆迁的院落1730个,分布在海子角和辛店两个村,其中海子角村占地面积最大,涉及1000多个院落。“人多地少”使得该区域多年进行资金测算都无法实现平衡。棚改工作不但要算经济账,更要算好民生账。2017年,根据城建集团决策,北京城建地产正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从政府支持到企业奋力
如何在一个月内实现高达95%的提前周转率?属地政府在项目推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7亿元政府专项债更是提前到位。“政府专项债就是通过政府举债来给棚改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前很多棚改项目需要企业垫资,这个项目不需要企业筹集资金。政府专项债直接拨付到企业账户,审计公司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这种做法体现了属地政府担当,也给了项目团队莫大的信心。”李延国说。
属地政府全力以赴,城建集团也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在棚改指挥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不同色块划分的街区控规图,棚改区域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部是安置房,南部是资金平衡地块,地块中间的点状绿地星罗棋布。在规划中,专业团队反复腾挪地块指标,充分利用边边角角,以便集约用地。地块中见缝插针设置绿地,做到了处处有景。同时将绿地和体育用地进行组合,在不减少体育用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争取到了建设指标。针对项目内教育设施建设的需求,根据使用功能量体裁衣,进一步降低了棚改成本,为整个项目实现资金平衡扫清了障碍。2022年2月8日,项目的一件大事落地——街区控制规划获批,为后续开发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从平衡困难到“一月千户”
对项目团队而言,除了规划调整外,项目面临着诸多困难。当地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利益诉求多种多样,打破这些不仅需要属地政府和实施主体的智慧,更需要村民的理解和配合。“我们在同村民沟通中,详细说明规划方案中的亮点,给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李延国说。
该项目规划有三个亮点,一是回迁房小区规划采用了“用地整合、功能结合、空间围合、高低结合”理念,规划阶段针对建筑高度、住宅套数、配套设施等方面反复研究,在保障住户居住舒适的基础上,扩大了绿色空间。二是团队发挥城建集团全产业链优势,通过与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和京投集团沟通,对途径该区域的地铁19号线南延方案进行反复优化,最终确定了在安置房区域设置19号线站点,为回迁村民提供便捷的交通;三是在设计中对项目南部区域的大龙河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以河道为中心的滨河绿带,为当地增添了一处留得住乡愁的园林景观。
诸多向前一步的做法,在村民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最终实现1个月内95%的村民完成提前周转。提前周转在大兴区乃至北京市都是首创。“为了帮助村民提前周转,黄村镇政府拿出5000万元,按照每个院落5万元的标准发放周转费,将来再在周转费用中扣除。这样一来,既实现了村民快速搬迁,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更体现了政府的担当,可谓是一举三得。”李延国说。
目前,所有院落8月底完成入户清登工作,确保年内项目整体实现签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