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封顶仪式现场                                                   ■记者 张军/摄

        6月26日上午10点58分,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承建的首创团河西地块定向安置房项目主体结构提前5天实现全面封顶,成为该地块四家施工单位中,最晚进场施工却最早全面完成封顶的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兴区黄村镇团河区域,紧邻新机场线大兴新城地铁站,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总建筑面积约为14.4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地上住宅8栋,附属建筑6栋,最高层21层;配套地下车库2个。作为大兴区保障性储备房建设的重点民生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为1000多户居民实现“安居梦”。

        “我们的工程所在地曾是4个项目唯一的出入口,当时其他项目已经开始施工,我们的作业面始终无法移交,比其他项目晚了一个半月。”项目经理侯帅如今已经褪去了最初的紧张。对侯帅和团队成员而言,最初的担忧源于工期的压力。

        除了紧张的工期,项目部施工还面临了其他难题。由于项目是该工程唯一毗邻大兴机场线的区域,距离机场线结构最近处仅有19米,常规施工工序在这里变得更加谨慎,“我们打锚杆时要更加小心,如同打针一样不能推快,要根据监测数据一点点往里打,确保不对机场线结构产生影响。”侯帅说,但这样无疑又增加了施工时间。

        工期压力下,项目采取多种手段妥善应对。为了解决临近机场线带来的地铁运行对居住的扰动问题,项目使用了一种隔振垫,相比普遍应用的隔震支座工艺,这种材料是一种2.5公分至3公分厚的特殊隔振橡胶制品,表面呈麻面,采取粘接的方式贴在与机场线毗邻的建筑基础结构上,再在上面铺一层混凝土后进行后续的防水施工。“这种材料施工简单,不需要像隔震支座生根在结构中,如同‘三明治’一样夹在结构层中,施工更加便捷快速。从整体效果看,可以实现完全隔绝地铁运行对结构的扰动,居民住进去后对地铁运行几乎可以‘毫无察觉’。”侯帅说。

        与很多保障性住房一样,该项目也采用了装配式建造,其中地上部分的装配率更是接近80%,其中最大的亮点便是两栋楼采用了从首层开始进行装配式施工。侯帅介绍说,装配式建造是一个复杂的工艺,在项目施工中,技术人员采用了液压爬升模架,相比常规的电动模架,这套体系采用小模块运转,再配合流水段施工,可以实现完成一段爬升一段,解决了整体电动模架需要每层完成才能整体爬升的问题,实现了上层与下层同步施工互不干扰,保证了流水段施工的最高效率。

        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及回填土施工,全面进入二次结构和精装修施工阶段,预计明年6月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