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首开集团亿方物业公司员工、国家速滑馆物业项目负责人李平及团队圆满完成2022北京冬奥会保障工作,结束隔离返回原工作岗位中,服务冬奥50多天的点点滴滴,仍不断在李平的脑中回荡。

        制定巡视路线    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事精彩纷呈,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离不开运动员的奋勇拼搏,也同样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和精细保障。在国家速滑馆中,李平带领的团队是由首开亿方物业公司122名精兵强将组成,其中36人从1月4日起闭环55天,主要负责国家速滑馆内工程管理、会议服务、各领域设施设备对接协调等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除东门、西门2个正门外,共有24个入口。据李平介绍,在赛事期间,为确保闭环内外不交叉以及闭环内各类人员路线少重叠,他从1月4日起就开始摸索制定巡视路线,把场馆的路和楼梯走了超过100遍。

        “巡视线路除要保证闭环内外绝对隔离,还要保证巡视人员与记者、运动员错峰,减少聚集。”李平说,闭环内每日15个小时内需完成至少四次巡视任务,并对10个重点低温区域进行测温巡查,以保证闭环区域内的设施设备正常运转。

        协助制冰师制冰    全力做好控温工作

        协助制冰,也是重中之重。国家速滑馆的冰面是所有冬奥场馆中冰面温度最低的,按照比赛要求,整个冰面的温差要控制在0.5摄氏度,这不仅考验着制冰师,对场馆内的温度要求也非常高,馆内温度、湿度乃至地面灯光等都会对冰面产生影响。李平说,从1月4日起,各国速滑运动员上午要到赛场练习,场馆内制冰师通常需要提前2个小时开始制冰。这时,李平和同事就要根据室内温、湿度的变化,来调节除湿机组、空调机组、热回收机组等,全力做好控温工作,达到冰面温度要求。

        “不同位置的冰温可以体现在冰的硬度上,如果出现冰温不均匀的情况,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造成影响。”在每一次制冰的时候,亿方物业工作人员都要根据制冰师的反馈,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冰面保障工作。每隔2至3小时,相关负责人便会出现在测试点周围,对冰面周围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测试。

        保障外观照明    “冰丝带“变“金丝带”

        在冬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面对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及重大责任,李平与团队将细致的保障服务发挥到极致,得到冬奥组委认可。在正式比赛前,李平与团队再次接到冬奥组委的新任务,负责照明设备的机房管理。

        “国家速滑馆也叫冰丝带,而盘旋在‘冰丝带’外立面上22圈丝带,是由3520根长短离散的玻璃管单元拼装而成,丝带上近2万根LED和RGBW异型线条灯采用特殊的支架安装工艺,灯光打在玻璃管的切面上,通过彩釉导光把整根丝带照得晶莹剔透,一圈圈如银河冰链,形成美轮美奂的‘丝带飞舞’的灯光艺术效果。”李平说,“‘冰丝带’外观照明工作交给物业负责,这不仅仅是冬奥组委对我们工作的信任与认可,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按照奥组委要求,物业工作人员连日策划出“冰丝带”的外观照明工作方案,包括什么时间开,什么时间关,展示什么样的灯光动画等。2月12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诞生中国男子速滑首金,同一时间,“冰丝带”开启中国队冬奥夺金的专属灯光“金丝带“,金色灯光在奥林匹克公园北侧闪耀,使众人铭记这一瞬间。

        “场馆灯光的变化可不像咱们家里这么简单,除了中国队夺金,场馆灯光会变为‘金丝带’外,常规情况下,场馆灯光为红色,其余时间为七彩蓝,而这三种颜色需要通过电脑上传相应程序,并结合速滑馆比赛时间、赛事的安排,以及配合市区亮灯要求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李平说,在保障工作期间,大家都谨记“冬奥大事,必作于细”,力保冬奥“零事故”。

        从冬寒到春暖,随着冬奥保障工作告一段落,李平与团队也回归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谈起这段历程,李平说,与冬奥结缘,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觉得非常幸运,时光荏苒,隽永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