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热电厂冬奥会制服和注册中心 ■记者 董一鸣/摄
放眼冬奥赛场内外,“绿色办奥”的美好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在京西石景山,首钢滑雪大跳台被世界知晓。与大跳台一墙之隔,北京冬奥会制服和注册中心也是北京工业遗迹重新利用的典范,这里是京能石景山热电厂,经过了创新改造,粗犷的工业风与冬奥元素有机交融,老厂房焕发了新活力。
沿着阜石路高架桥行驶,能看到两座高耸挺拔的烟囱、整齐划一的储煤筒仓,还有两座造型鲜明的冷却塔,这些标志性工业建筑在路旁格外显眼,这里便是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
从1922年2月开始向京城送电,到燃煤热电联产机组退出运行,这座北京最老的燃煤热电厂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2015年,按照北京市压减燃煤的工作要求,厂区整体关停,结束了工业使命。
厂区内纵横交错的输煤栈桥、传送带,承载着珍贵的工业历史记忆。近几年,京能集团以保促用,意欲在保留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唤醒它新的使命。
2020年,厂区再度热闹起来。在厂区的东南侧,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余热泵房和物资库房成为了北京冬奥会制服和注册中心(UAC)所在地,肩负起为志愿者、技术官员等冬奥相关工作人员制服装备、注册服务以及车辆证件制作发放等重要功能。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老厂房完成了服务保障冬奥的新改造。
京煤集团石热项目部负责人姜晓伟介绍,考虑到新用途,改造保留了老厂房主结构,全部进行了二次加固,通过有限的改造实现了功能的大转变。
走近这处厂房,屋顶林立的输电电网被原样保留,表明了这里过去的身份。视线往下移,门口处一米多高的冰墩墩、雪容融笑脸相迎,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热火朝天的冬奥气氛中。阳光下,“制服和注册中心”的招牌格外醒目。
场馆整体呈长方形,东西跨度达260米,南北跨度近5米,层高超过10米,依次分布了服装库房、制服发放中心、车辆证件、注册中心、制证车间五个功能区。
走进场馆内部,通透的设计让整个场馆一览无余。以往的结构立柱被保留,增加了不少冬奥元素的装饰。整面的玻璃幕墙,鳞次栉比的天窗、原本密闭的仓库有了阳光的照射也变得通透、亮堂起来,同时实现了节能。
内部功能的改造也实现了“两全其美”。考虑到场馆的性质,内部功能区多采用流线型设计,“只需要这样顺着方向走一圈,14件冬奥制服就可以全部领完,不用走冤枉路。”姜晓伟介绍。
作为保障人员,姜晓伟空闲时间就会眺望下距离园区不远的首钢大跳台。尽管距离这么近,姜晓伟始终没有机会亲眼目睹比赛。从2021年4月场馆投用以来,他就没有休息过。
姜晓伟从改造之初就来到了项目,在冬奥会期间成为了设施经理。他和京煤金泰物业公司80多人承担起物业保障的任务,包括设备设施维护、安保、保洁、清废等。尤其是针对人员流量大、投入运行早、运行时间长、仓储物流要求高等特点,为全面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他们提前制定冬奥服务保障工作方案,细化物业服务内容,建立完善项目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对空间设施流线及服务流程、防疫措施等进行了多次演练。
去年12月,注册和制服中心开始对外运营,也进入了最繁忙的阶段,最高时期日人流量超过了600人次。作为物业部负责人,梁超颖感触很深。
梁超颖是京煤物业的一线“老兵”,她负责过很多物业项目,已连续13个年头没有回家过除夕了。作为UAC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的她,这一次依然在岗位上度过了春节,和团队的人一样,一直是连轴转的状态。
以保洁为例,保洁人员每天早上7点到岗,晚上持续到9点甚至更晚。一天3次,无死角地进行消杀。每到饭点,场馆每天就餐人数达到400余人,一天下来1000多个餐盒,保洁人员不仅要及时清扫,还要做好场馆垃圾分类、清运和废弃口罩回收等工作。很多人顾不上吃饭,甚至出现了低血糖的情况,都太不容易了。场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被她们感动,亲切地称她们“阿姨”,纷纷主动与她们合影留念。
完成冬奥服务保障后,这里将继续改造之路,打造一座与冬奥息息相关共生的城市综合体,让老厂房焕发新光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