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明(左一)在场馆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一个北京城,两段奥运情。在北京,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了两次奥运会,默默奉献,甘于付出,用专业的建筑素养,托举奥林匹克的辉煌。双奥建设者,中建二局三公司国家体育馆项目经理张树明就是这样一个成功服务两次奥运的建筑人。
不能“按图施工”就“按需施工”
2008年,38岁的张树明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参与建设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朝阳公园、北京体育场、北京体育馆等多个奥运场馆的赛时临时设施施工,建设了2008年奥运会配套新建的奥林匹克公园停车场、北京饭店停车场、奥体南停车场、顺义国际机场停车场、顺义物流园区停车场、玉泉路奥运停车场六个大型交通场站。
提起2008年时的赛时保障记忆,最让张树明记忆深刻的却是一件,他差点“干砸了”的“小事”。那一年,他在进行奥运场馆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测试赛赛时保障时,接到了场馆方面的通知,因测试赛的需要,场馆要进十台充电车,要求张树明为这十台电车提供电源。放在如今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在当年却让张树明犯了难。因为那时,那种充电车在我国并不普及,张树明除了只知道那种电车使用的充电电压是380功率之外,别的一无所知。怎么办,在接到命令的15个小时后电车就要进场充电了,这时的张树明甚至连图纸都没有,他连“按图施工”都做不到。冷静下来的张树明说了一句“既然不能按图施工,那咱就按需施工”。克服重重困难,他们在河北省找到了合适的货源,连夜送到北京,连夜施工,保证充电车按时驶入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并得到了电源的支撑,服务测试赛顺利进行。没有图纸的张树明,是在接到命令后的13个 小时完成的任务,比要求提前了两个小时。
从毫无经验到准确预判难点
2019年开始,张树明又参与2022冬奥改扩建工程国家体育馆项目。张树明的冬奥会赛时运维保障更加“全专业”。这一次,张树明带领团队进行全专业的赛时运维保障,包括制冰系统、智能化系统、时钟系统、除湿系统、场地照明、装饰装修、采暖、通风等等。
两次奥运的宝贵经历,让张树明的保障水平从当年的毫无经验到现在能够对保障难点进行提前预判。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扩建工程里的安防监控系统要用国内某一线品牌的监控摄像头。这个品牌的摄像头都需要提前预定,正常的配货时间要在35天左右。在施工组织还没到安防监控系统之前,张树明就安排提前联系该厂家,将所需的摄像头数量进行提前预订,同时也从服务冬奥的大局意识与厂家进行谈判,最后成功让厂家优先采购原器件,预留出组装流水线,提前组织工人,仅15天就将保质保量的货品送到了国家体育馆。安防监控系统得以提前进行施工安装,整个安防监控系统提前30天完成施工,成功避免了因产品预订不及时而导致的系统不能按时投入使用的问题。
从“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将可持续性要求贯穿在赛事筹办举办全过程。国家体育馆在改造过程中,也成为低碳场馆里的“三好学生”,场馆改造获得绿色建筑认证,采用绿色电力实现节能减排,非采暖季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降低能耗,选用高节能电器设备,设置雨水收集池,合理利用水资源,仿冰玻璃砖引入自然光,冰场可多尺寸转换,节能照明系统,赛后可再利用装配式运动员更衣室……这些都是这个低碳场馆为助力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张树明介绍说,“国家体育馆2022冬奥改扩建工程充分对场馆原有设施进行再利用,翻新场馆座椅16000个,电路改造对废旧物资利用率达50%、吊顶翻新利旧率达90%,制冷管道对原有80%的设施进行再利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