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滑雪大跳台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结合,也成为“绿色办奥”的生动注脚 ■记者 张军/摄
服务北京冬奥会是对首都国企的一场大考,是对首都国企服务保障、设计施工、组织运行、技术创新等能力的全面检验。在北京市国资委统筹指导下,首都国企弘扬工匠精神,践行首善标准,在冬奥场馆建设、运营维护、赛事服务全链条上深度参与,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
倾力打造新地标
首钢滑雪大跳台、“冰丝带”“冰立方”“四块冰”、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进行,除了精彩刺激的竞赛、运动员挑战极限的魅力,这些奥运场馆也纷纷“出圈”,被媒体报道、百姓关注。同时,也时刻展示了首都国企的担当和力量。
惊艳亮相 —— 从“工业遗产”到“水晶鞋”
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中国运动员的“福地”。在这里,我国收获了总计四枚金牌中的两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冠军谷爱凌表示,这个场地她真的特别喜欢,是跳过最好的一个跳台,跳台的坡度特别好,雪没有那么硬,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
2月1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首钢滑雪大跳台观看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时亲笔书写:"Thank you to all the team of Shougang to support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Beijing 2022."(感谢首钢团队对北京2022冬奥会的支持)
2019年首钢滑雪大跳台建成。该大跳台创造了“三个第一”。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交付、当年投用”,成为北京冬奥会第一个交付运营的正式竞赛场馆;冬奥会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直接结合再利用的竞赛场馆;世界上第一座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跳台。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北京冬奥会正式亮相后,已成为各国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
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永久跳台,坡度控制更为精确、助滑道更宽、落差更大,因此对运动员有更好的加速准备和体验。永久结构的雪道稳固且有弹性,有助于降低硬度。
大跳台以首钢集团已经停用的冷却塔和烟囱为背景,能给运动员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和感官刺激,调动比赛情绪。
大跳台由首钢建设集团承建,所用钢材为首钢研制生产。该项目荣获了第十四届“中国钢结构金奖工程”,建成当年就成功承办了国际雪联沸雪世界杯比赛。位于首钢园内的首钢滑雪大跳台,与南侧的长安街西延线上的新首钢大桥比邻,宛如水晶鞋与彩虹交相辉映,已成为京西新地标、网红打卡地。
匠心制造 —— “冰丝带”造就“最快的冰”
“冰丝带”是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竞赛场馆。2月5日,“冰丝带”冬奥会首秀即惊艳,荷兰名将伊雷妮·斯豪滕在这里打破了尘封20年的速滑女子3000米奥运会纪录。在去年10月举行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上,多位运动员在“冰丝带”的冰面上滑出个人最好成绩。
国资公司是“冰丝带”项目建设的业主单位。“冰丝带”冰面面积近1.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滑场馆冰面。制冰过程的碳排放却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不仅效能可以提升20%以上,制冷也更加均匀,有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冰丝带”不仅冰面质量高,而且颜值高。场馆设计灵感就来自速滑运动。22条盘旋飞舞的“丝带”,宛若速滑运动员高速滑行时冰刀留下的痕迹。比赛时景观设计以蓝绿色调为主,整体营造出中国传统青绿山水长卷画作的意境和效果。中外选手在训练之余频频拍照留念,称赞场馆非常漂亮、很震撼。
尽显“非凡” —— 从会议中心到媒体中心
“非凡”一词为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对该工程的赞誉。冬奥会期间,北辰集团投资建设、建工集团承担工程主体部分施工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作为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也是冬奥会全球注册平面媒体和转播商的赛时总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该建筑造型似鲲鹏展翅,飘逸轻盈,舒展大气,东立面的挑檐以“飞檐反宇”的意向,表现出大国的威仪礼乐和当代中国的透明开放。场馆外立面由白色幕墙搭配通透大玻璃组成,阳光透过幕墙,将错落有致的“飞鸟”洒向室内,成为场馆特有的外幕墙“群鸟”造型意象。
工程主体部分建筑面积约41.9万平方米,比58个足球场还大。场馆美轮美奂的造型意味着更大挑战,加大了钢结构体系设计难度;幕墙体系复杂,构造系统多达40种;3200平方米的大尺度电动开合屋面,在国内属首例。项目团队采用BIM全过程模拟施工,自主研发大跨重载结构卸载过程监控系统,对施工中出现的应力变形等问题实时监测,确保结构安全。
面对精细钢结构屋面施工的高质量要求,使用计算机控制液压技术及三维激光扫描安装精度技术,依托“北斗”系统将结构的测点数据精确到毫米级。攻坚过程中创新了企业标准1项,各类专利、工法、成果50余项。
“very good” —— 从“老厂房”到“四块冰”
“四块冰”是指国家冬训中心的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四个训练场馆,位于首钢园内。
首钢集团利用原精煤车间老厂房,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通过修复、改造等方式,建成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三座训练馆,原貌保留厂房内的柱子、天车梁和剪刀撑等工业遗存。同时,将老厂区内的运煤车站改造为国际一流的冰球场馆。“四块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工业特色冰雪场馆”风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参观考察时连声说:“Very good!”首钢集团公司为此荣获了2018年度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主义在行动”奖杯。
凝水成冰 ——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昔日“水立方”中波光粼粼的蓝色泳道“变身”为4条晶莹剔透的冰壶赛道,通过“水冰转换”成为“双奥场馆”。美国冰壶选手维多利亚·珀辛格表示:“这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场馆,能在里面比赛是一种荣幸。”捷克选手苏珊娜·保洛娃表示:“很难相信这曾是一个游泳馆,在这里比赛的感觉非常特别。”
国资公司组织了国家游泳中心的改造。在游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可转换钢结构架体稳定牢固是关键所在。它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坚固牢靠。试验结果显示,每平方米增加1吨荷载,钢结构的最大变形仅有1.6毫米,完全满足3毫米以内的设计要求。
赛场温度分区控制是场馆的另一大亮点。通过对比赛大厅一层及池岸层的出入口物理改造、增加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等举措,有效防止了湿热空气进入赛场内。实时监测场馆内各个区域温湿度、声光等环境的变化,实现温度智能调节。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零下8.5摄氏度,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保持在10摄氏度,看台温度16摄氏度至18摄氏度,在高大空间内实现了观众不冷、冰面不化。国资公司还组织了鸟巢的翻新改造。景观照明、场馆扩声、观众服务、空调热力、无障碍设施等37项工程让“鸟巢”靓丽形象再次惊艳世界。
首都国企金隅集团、城建集团、北投集团、北京建院、国管中心等单位以不同形式,在场馆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建材供应、项目可研、PPP技术咨询、新材料应用等深度参与,助力绿色、节俭办奥。
幕后奉献亦英雄
冬奥赛事期间,首都国企组织了水、电、暖、气、路等设施的运营维护,为赛事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性保障;承担了各大比赛场馆和训练场馆设备设施的运营维护,为比赛完美呈现提供了技术性保障。
“绿色电力”提供清洁能量
早在2008年,京能集团官厅风电场并网为夏季奥运会供电,实现了北京市风力发电零的突破。
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绿色供电签约合作单位,京能集团发挥先发优势,积极布局建设绿色能源基地。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京张奥运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为2008年官厅风电项目的近20倍。能源形式从传统的风力发电延伸到风电供热领域,为延庆赛区冬奥村、山地新闻中心以及北京市区域供热等提供绿色能源。该项目于2020年7月开工,2021年底全容量并网发电,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场馆绿电供应的重要支撑。
位于延庆区张山营镇的京能延庆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3.1万千瓦,是北京市首个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项目。
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至闭幕,京能集团将为三个赛区供应近2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助力北京冬奥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100%使用绿色能源。赛后,京张奥运风电项目还将为首都每年供应绿电30亿千瓦时以上,助推用能结构的改善。
念好“稳畅安快”供水四字经
自来水集团科学调度,确保水压稳定、水量充足。冬奥会开幕以来,市区供水量平均达258.7万立方米/日。
驻点保障,确保管网畅通运行。该集团所属15个保障大队154名保障队员坚守在备勤值守驻点,累计巡视管线46000余公里、巡查井盖64000余座、采集数据48000余处,及时发现并消除管网隐患。
全程监控,确保水质安全放心。他们加强水厂“多级屏障”工艺设防,严格落实水厂运转班组、水厂化验室、水质监测中心三级检测制度,利用水质在线监测仪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水质监测,及时掌控水质状况。
准备到位,确保应急抢修快速高效。冬奥开幕以来,自来水集团快速处置了东城区丽晶酒店附近漏水隐患,支援八宝山冬奥公交场站解决户内漏水问题。
排水集团组织对涉奥场所周边100余处排水及再生水设施开展多次巡查。出动巡查人员近400人次、车辆100余车次、巡查排水及再生水管线1000余公里,检查井6000余座,确保了排水稳定。
奥运出行平安畅通
公交集团为保障冬奥赛事人员出行,组建了8支上会团队,5755名公交人24小时待命,其中不乏参加过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双奥”驾驶员。他们放弃了节日举家团圆的机会,提早进入闭环管理。
他们全力做好防疫工作。冬奥“班车”驾驶室不得开车窗,还在驾驶室和车厢间加装了隔离板,避免乘客与司机产生接触。每天在车辆运营前、收车以及充电过程中,至少要进行三次消杀作业。车辆维修前,首先要进入专门设定的“汽车方舱”进行消杀,之后拖至定点维修厂进行二次消杀,再经过烤漆房内进行60摄氏度升温的一小时高温烘烤,最后才能进入专门的维修区进行维修作业。
首发集团八达岭分公司所辖路段属于保障畅通的关键环节,涉及京藏路、六环路等29个站口,他们发挥联动机制及时掌握车辆通行信息,对阪泉及付余屯等重点出入站口进行环境整治,充分利用视频监控进行可视化统筹指挥,各级管理人员下沉靠前指挥,保证了春节期间日均7000余次冬奥车辆顺畅往来。
北汽集团为赛事提供了212辆氢燃料大巴、330辆EU7电动车,并配备了200余人的服务保障团队。氢燃料大巴无碳排放,EU7电动车每百公里节省碳排放约21.6千克,助力冬奥实现碳中和。
引水造雪不畏难
建工集团负责冬奥延庆赛区引水造雪工程,为高山滑雪、雪车雪橇比赛项目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打通用雪快速通道。
科学制定方案,严密施工组织。水源来自于山下水库,要把水提升到海拔900米、1050米两个塘坝和1290米蓄水池中,山势地形复杂,管路铺设难度大。建工集团旗下城乡集团金河水务,通过修建2个蓄水池、2座塘坝、3级加压泵站引水上山。引水管线随山形地势铺设,直线距离1500米的管线,实际铺设了2108米,使用水管弯头接驳件多达81个。
管道三层保温密封,克服严寒影响。他们在管道外增加一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然后用保温棉进行二次保温,之后混凝土包封处理,保证了保温和密封效果双达标。
他们还实现了水源的循环利用。冰雪融化后的雪水会沿着溪谷进入低海拔900塘坝,用于造雪再利用或通过管网回到水库。
为保证系统运行顺稳,运行人员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气候条件下,严密排查巡检,每天徒步早晚3次对3公里长的管线进行检查,确保系统零故障、供水零影响。
京投公司承担了冬奥延庆赛区综合管廊工程。该工程是赛事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排放、电力、电信、有限电视转播等市政能源需求的重要基础设施。综合管廊全长7.9公里。该项目于2017年9月15日开工。2019年4月底土建主体结构完工,提供管线入廊条件。2019年9月20日,达到试运行条件,打通了赛事举办的“能源生命线”。
首都国企京城机电、首创集团、地铁公司、北控集团、环卫集团等单位,在火炬供氢、再生水供应、地铁运输、燃气供给、城市保洁等方面也为赛会提供了保障,全力做好幕后工作。
北辰集团冬奥大家庭酒店装饰布置有年味儿 ■企业/供图
“京牌”服务暖冬奥
首都国企在服务冬奥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文化和科技魅力,助力展现大国风范、北京风采,助力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颁奖仪式的文化魅力
国资公司所属北奥集团负责冬奥会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服务。2月2日晚,冰壶项目在“冰立方”开赛。开场倒计时后,一颗“小冰壶”从中式折扇中漂下,穿过梅兰竹菊的唯美画境,飘入“年年有余”水塘。空中月华流光飘洒水塘,水冰奇妙转换,形成冰壶赛道。经历冰雪洗礼后,“小冰壶”蜕变为奥运冰壶,一路飞驰滑向胜利的终点,最后幻化成雪花粒子绽放形成奥运五环。中国文化元素在冰壶项目中得以完美融入。
推行“一馆一策”。北奥集团根据每个场馆项目特点进行灯光安装和编排,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造型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意”形象契合,呈现立体交织的舞台光影;“冰丝带”则采用环保节能灯光布局,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与冰场打造天地一体的视觉感受。
场馆的娱乐表演也各具特色。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工作人员在国家游泳中心奏响苏格兰风笛;在国家速滑馆,工作人员利用现场大屏与观众舞蹈互动,打造电音节氛围;在国家体育馆、五棵松q体q育中心,传统戏曲与流行舞蹈相融合的《京剧舞蹈》、精彩互动的《冰球手势舞》、科技感十足的啦啦队热舞等节目陆续上演。体育竞技与文化交流实现了很好地融合。
冬奥大家庭酒店的“京牌服务”
“你们的酒店真的太漂亮了!”入住冬奥大家庭酒店成员———北辰洲际酒店的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步入酒店大堂的一刹那就对酒店用心的布置、装饰及浓浓的春节氛围赞不绝口。在离店前亲王亲笔写下感谢信:“卓越服务,热情好客,给我带来了一段愉快的入住体验”,表达他对酒店服务保障工作的高度认可。
大家庭酒店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赛时总部,也是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北辰集团将其视为展示国家风范、北京风采的重要窗口。
改善硬件环境,提升宾客体验。装修翻新面客区域及客房,为奥运宾客打造更加舒适人性化的环境;为了适应残奥会的需要,升级改造无障碍客房和相关设施。此外,各酒店还通过无人超市,机器人迎宾、送餐、消毒以及客控、智能家居等功能,为奥运宾客提供更时尚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场景体验。
精雕细琢服务细节,展现“北京服务”风采。为带给宾客更好的入住体验,各酒店提前了解进驻客人的信息,结合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分场景服务方案和各类应急预案,努力提供周到的个性化、亲情化服务。
传播中国文化,营造“欢乐中国年”浓厚氛围。各酒店精心设计春节庆祝活动,将中国元素融入服务场景。送福字、邀请客人包饺子、剪窗花等活动,不仅让奥运宾客体验到了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菜品设计上,努力用创意美食向各国宾客讲述“中国故事”。以故宫、天坛、长城、熊猫等形象为灵感,将冬奥主题与中国元素深度融合,创新研发了“凤鸣朝阳”“万里长城”等面塑、糖艺、蔬果雕装饰和一批冬奥美食。景泰蓝火锅、老北京冰糖葫芦等中国特色食品也出现在餐台上。
北辰集团作为业主的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也是人气高涨。媒体中心为媒体提供了赛事报道所需的各类设施,以及技术、语言、交通、餐饮等服务保障。特别是24小时不间断供餐的智慧餐厅成为各国记者竞相报道的网红打卡地。
冬奥食品食材供应的“两全之策”
延庆冬奥村场馆团队餐饮副经理马加为首农食品集团供应的蔬菜竖起了大拇指。他表示,首农供应的香辛蔬菜味道纯正,为厨师的精湛厨艺锦上添花,让菜品更符合每位运动员家乡的味道。
首农食品集团是冬奥食品食材供应的主力军和“压舱石”,围绕安全和齐全制定“两全之策”。
食品食材检测全覆盖。首农提供的食材囊括了各种生鲜肉、水产品、豆制品、米面油杂粮、调味品、蔬菜等全品类产品。所有产品均需接受近乎苛刻的多重检化验。检测记录、样品、报告都要保留到供应结束后三个月,满足可追溯性需要。
精细加工、全程管控。在首农的基地加工车间里,蔬菜要经过摘、切、洗、消毒、二次漂洗、脱水、挑选、包装、金探、装箱等环节后,才被运往指定的仓库。他们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所有基地种植、加工、贮藏、运输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让客人吃到“家”的味道。冬奥会参赛国家多、人员多,饮食偏好多样化。餐饮服务商开出了多达91个品相、80余种蔬菜的订单要求,其中的26种北京地区没有种植和销售。首农在国内多方协调,最终满足了供应。
首都国企北京电控、首旅集团、首开集团、化工集团、城乡集团、祥龙公司、时尚控股、一轻控股、金控集团、工美集团、北京银行、华夏银行等单位,在新技术研发应用、餐饮住宿、食品供应、服装道具、文件印刷、软件应用、金融服务等方面为赛会提供了支持,助力赛事顺利进行。
勇毅担当保顺稳,奋发有为谱新篇。
对于首都国企来说,能够保障冬奥会是一种荣光,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首都国企心怀“国之大者”,厉行首善标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通过全链条的保障、全方位的服务、全过程的参与,助力冬奥会成功举办,展示了首都国企的力量,彰显了首都国企的风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