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延庆赛区造雪引水系统工程中的塘坝                               ■记者 刘偶/摄

        2个蓄水池、2座塘坝、3级加压泵站……在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金河水务筑坝建站,铺设2108米(双回路)供水管线,引水上山,为延庆赛区高山滑雪、雪车雪橇比赛项目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打通冬奥用雪快速通道。

        随山引水    2108米管线81道弯

        在冬奥会滑雪赛场,一切比赛项目都离不开雪的“支持”。那么雪从哪里来呢?建设方金河水务冬奥延庆赛区造雪引水系统工程项目经理高喜涛告诉记者,赛区核心区高山滑雪赛道造雪所用水源来自于山下的佛峪口水库和白河堡水库。

        要让山脚下海拔600米的水库水“登上”1290蓄水池,这看似“水管加水泵”的简单施工,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高喜涛说,先要在地下管廊中通过泵站加压前行7.2公里后进入1050塘坝,再通过泵站提升至高程1290的蓄水池,最后经高山滑雪中心三级泵站将水输送到造雪点位,为赛道百余台造雪机源源不断供水。“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造雪引水系统工程引水管线全部随山形而建,直线距离1500米的管线,我们实际用了2108米,仅各种水管弯头接驳件就用了81个。”高喜涛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躲避交通道路和适应地形,项目部将整个供水管线的70%建在河道中。与北京市内供水管线不同,冬奥延庆赛区核心区冬天当地气温可达零下30余摄氏度,为了保证管线内不结冰且能正常供水,项目部专门对所有管线进行三层保温密封。“我们首先在管道外增加一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然后用保温棉进行二次保温,最后由于管道位于河道里,我们又增加了混凝土包封处理,确保保温和密封全部合格。”施工人员告诉记者。

        攻坚克难    半山腰建“水库”

        在整个造雪输送水管线施工中,1050塘坝既是整体串联泵站、蓄水池供水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整个项目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面对施工现场仅有的一条宽5米,20公里长的运输道路,为节省时间,有时项目部人员拉肩扛徒步运料上山;由于施工时间紧,项目部分成三组实行24小时作业制,8小时轮换一次,许多施工人员为了减少吃午饭路上时间,全部改为了每天自带干粮上山,确保不间断施工……高喜涛说道:“这工程好比天堑开渠,有时真得‘等’天干活,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太大了。”

        完成自密实混凝土坝体施工,是1050塘坝的核心。为缩短施工工期,保障工程质量,项目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为此,项目部第一时间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过群策群力,不同类型混凝土同步浇筑、可调悬臂钢模板、全数字化建模技术等多项创新材料技术脱颖而出,其中超厚层高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浇筑技术更获得北京市水利学会技术进步二等奖。

        “我们通过研发超厚层高自密实堆石混凝土浇筑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涛兴奋地说。在坝体建造过程中,通常采用分层施工,高58米的塘坝,按传统施工方法需要每1-1.5米进行一次堆石、浇筑,而在这次施工中,项目部将每层跨度提升为3米。“相比传统混凝土,我们这种混凝土在保证强度和抗冻性能的同时,其拓展度、流动性更好,而且其高自密实特性,可以有效减少最终混凝土缝隙,防止渗流。因此,我们当时从2米、2.5米、3米、3.5米逐层进行工艺性实验、论证,最终确定了3米最佳施工层厚。”王涛解释说。

        冬奥延庆赛区造雪引水系统工程是由900米、1050米两个高程的塘坝、泵站和一个高程在1290米的蓄水池组成。“该系统不仅能够为高山滑雪赛道提供造雪水源,而且它还发挥着赛区内水资源收集和循环利用的作用。当1050塘坝蓄满后,水可顺着1050塘坝与900塘坝间修建的造雪引水管线,进入900塘坝蓄存,用于造雪用水高峰期调蓄。而当天气渐暖,冰雪开始融化,水会沿着溪谷到达900高程的塘坝。一部分融雪水赛区进行再利用,剩余的部分通过综合管廊退水至佛峪口水库下游,最终流进官厅水库,由此实现水的全生命周期综合循环利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办奥”理念。”金河水务运行项目经理刘金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