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集团出资建设的养渔池村第一期光伏发电项目 ■记者 董一鸣/摄
“这样的实事,可让我们受益了!”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养渔池村村党支部支委邢久花,看着新建成的光伏发电项目高兴地说。由首开集团出资建设的养渔池村第一期光伏发电项目近日正式并网发电。据首开集团同信公司党委副书记周翔介绍,该项目利用村集体房屋屋顶,通过安装太阳能发电板,新建光伏发电站,变“输血”为“造血”。这也是首开集团充分发挥产融协同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的缩影。
巩固脱低成果“电力”足
“电架好了,村里发展特色农业的动力会更足,经济收入指定涨,乡亲们的生活会更好。”周翔说。
脱贫攻坚重点在山村,难点也在山村。宝山镇位于怀柔区北部山区,距离城区75公里。2018年,按照北京市《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指导意见》,首开集团承担起对怀柔区宝山镇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工作,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收入增长。2021年10月,首开集团与宝山镇进一步达成帮扶合作共识,分别对宝山镇养渔池、下坊村和西帽山村投入91万、108万和75万,用于未来三年(2021-2023)的乡村振兴发展,其中养渔池村利用村集体建筑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增加村集体收入;下坊村以榛子、大扁杏林果种植来增加村集体收入;西帽山村以林下经济中药种植探索村集体增收项目。
“此前在帮扶工作中,村里利用资金发展起来杏林生态产业,让村民在家就能挣工资。这次首先在养渔池村利用村集体建筑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则是用于巩固脱低成果,增加村民集体收入。”周翔说,第一期光伏发电项目面积约700平方米,日常125千瓦的光伏发电模式,预计一年创造约13万元的集体收入。
收益分配用于公益性岗位
建成的光伏电站在养渔池村村民心中有着特殊地位。邢久花告诉记者,村里现有贫困户14户,原因大致分为二类:一是因为家里人员少,老人岁数大,无劳动力所致;二是因病因残疾导致的贫困。同时,由于知识的匮乏、信息的闭塞,对市场行情的不了解,导致村里老人观念比较保守,除外出打工挣钱,按部就班进行传统的农业种植是大家无奈的选择。
2021年10月,首开同信公司经过扎实的前期工作,开始破土动工,随着41天的统筹调度、严把质量、扎实推进,在养渔池村综合文化室、养老驿站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板,村集体不用花钱,就能源源不断获得售电收入。而除电站运营维护支出外,收益分配用于村公益性岗位工资、奖励补助和村级小型公益事业支出三个方面。
邢久花说,村里统筹运用光伏收益,设置公益岗位,对包括光伏电站、公共厕所、垃圾分类等公益设施进行维护保洁,既建立了公益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也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但无法外出务工、无业可扶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发放补助资金,扶持困难群众。每年拿出一部分光伏收益,用于补助脱贫家庭中的老弱病残人员或无劳动力人员,帮助他们减轻生活负担。最后,剩余的收益用于维护村小型公益事业,对老旧的小型水利设施和损坏的路灯等公益设施进行维修,为村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沟通协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光伏电站不仅仅是有效支持了脱贫攻坚事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在公益设施长效管护、困难群众救济等方面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周翔说。光伏电站项目其实就是赚取“阳光收入”,是一条“一次投资、循环发展、长期收益”的光伏发电路子,让村民能充分享受到新能源发展红利,真正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记者了解到,首开同信在建设光伏电站项目期间,还向养渔池村捐赠了健身活动设施,通过改造室外活动中心、修建道路等方式,改善公共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此外,首开集团持续深化党建扶贫,下属公司亿信、志信、同信、兴业公司下派驻村书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
首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利群表示,自2018年以来,首开集团与怀柔区宝山镇、雁栖镇结对开展“一企一村”脱低帮扶工作,双方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任务。首开集团党委将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和上级部署要求,与怀柔区、镇、村三级加强沟通协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共同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