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电脑屏幕上的视频连线软件,一根根施工作业面的钢筋立柱清晰展现在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眼前,工人头戴AI眼镜将钢筋密度过高、钢构复杂节点导致绑扎困难的图像时时回传至技术人员电脑屏幕,经过电脑前的技术人员和现场工人共同商讨方案,不到十分钟便找到了解决方法……这一幕发生在中建八局一公司京东总部二期项目现场,由于“5G”技术的应用,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5G”智慧工地。
地下区域也有信号
“5G”以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为特性,可提供10G每秒传输速率、毫秒级时延,可支持40路1080p视频或5路4k超高清视频上传……建筑施工行业依靠大量工程机械和高密度的人员施工作业,如何与“5G”进行对接,实现更高效的施工组织,更快捷的安全管理,更准确的质量评定,成为这个项目试水“5G”的初衷。
构建“5G”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信号覆盖问题。对于京东总部二期项目而言,由中国建筑联合中国联通进行“5G”系统架构成为最大亮点。工地内设置了专用的“5G”基站,工地外围四个角分别设置了四个“4G5G”移动基站外部宏站,让整个工程现场自上到下,由内及外实现了网络信号全覆盖。针对建筑工程特点,基站的发射器也区别于常规基站向地面发射的角度,而是“抬头”向上,让信号发射更为准确。
地下室曾是施工现场信号始终难以抵达的区域,通过多维基站设置,项目部在地下室电梯井布设光缆,设置信号发射装置,让地下区域实现信号信息岛区域覆盖,并根据地下施工安排,在不同区域再设置广播报警设备,让整个地下施工区域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减少地下施工安全隐患。这套系统还将与建筑使用功能连接起来,减少建筑使用者后期重复布设的繁琐,实现施工与使用相统一。
1秒钟识别人员信息
“5G”信号的全覆盖只是赋能建筑工程智慧化建造的基础,如何让“5G”为建造过程服务才是应用的核心。
在工地出入口,也可以感受到“5G”带来的变化。“请佩戴安全帽再进入工地!”工地东门闸机前,一个没有戴安全帽的工人被拦下来。闸机顶部依托“5G”高速网络搭载人脸识别技术,不仅可以识别出入证信息,还可自动进行安全着装检查、联网核查实现脸部成像和身份真伪甄别,所有数据信息汇总和辨识都在1秒钟内完成。
郭启旺在工地干了十多年了,这个工地让他有了新体验。一间健康亭内,郭启旺第一次在项目部接受体检。“这里给我们做体温、血压、血氧、心电等十多项生理检测,还能即时出具体检报告,判别我们的健康情况是否符合作业要求,为我们的职业健康保驾护航。”郭启旺说。疫情期间,所有进场工人都能通过健康亭做血氧检测。由于新冠肺炎感染者身体血氧含量会低于正常人,工地定期给工人做血氧检测,让工人在项目上安心工作。
工地风险自动预警
走进施工现场,高耸的塔吊吊臂上,一个黑色的360°全景摄像头将塔吊施工范围内的横向区域一览无余。在地面,辅助吊装人员佩戴AI眼镜对起吊纵向区域的障碍物进行识别,所有数据依托“5G”技术的超低延时优势以毫秒级的误差在施工人员电脑上展示出来,形成吊装区域内的数据分析、报警等时时统计功能。
“塔吊司机属于高危行业,港口等标准化程度高的行业逐步实现了吊装的无人驾驶,而工程现场材料种类、重量、尺寸等数据都不统一,通过‘5G’技术,未来可以不断丰富整合各类信息大数据资源,推动建筑工程塔吊作业无人驾驶。”项目技术总工赵灿振说。
对于“5G”工程而言,除工程机械,智慧建设要用到一些“5G”专属设备。智能眼镜依托“5G”的高速特性,管理人员远程高清无延时视频连线,不需要再到作业面进行处理。针对复杂问题,即便是专家正在出差,只要有信号覆盖便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将画面时时传送到专家手机上。
该项目还使用了“5G+AI”便携巡检系统,与人员实名制系统联通,佩戴AI眼镜的管理人员在现场巡视时,可通过眼镜的人脸识别系统,现场获取姓名、工种等基本信息,实现施工现场人员灵活调配。
依托“5G”信号,通过50倍高清摄像头,可实现对工地周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全景监控,利用AI技术,地面与高空监控有效联动,智能识别翻越安全围护、杂物乱堆乱放、外来人员报警等危险要素。何国荣是一线管理人员,也是“5G”作业面监管系统、5G+AI巡检协作系统体验者。“京东总部项目的‘5G’作业面监管系统自动识别烟火、未戴安全帽等危险要素,并微信推送预警,能让我时刻掌握工人动态,全面查看作业面施工进展情况,如果有工人违章能及时制止,比以往的照片、面对面反馈节省了大量时间。”何国荣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