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部副经理郭全旗与他的徒弟谭思宇                                 ■记者 刘偶/摄

        “越是这样的复杂工程,我们越需要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而且要把这些经验传承下去。” 郭全旗说。在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一公司承建的高井规划一路1标段,由于项目工期紧、技术难度大,项目部采取“师带徒”制,为每位新毕业的青年员工配备一名导师,通过现场教学指导,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尽早成为技术尖兵。高井规划一路1标段项目部副经理郭全旗、施工员谭思宇,就是其中一对“师徒”。

        “从我进项目部第一天,师傅无论多忙,只要我有问题,他都会专门抽出时间为我讲解。”说起师父,谭思宇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去年8月,刚刚大学毕业的谭思宇从湖南来到北京,以实习生身份加入到北京市政路桥市政集团一公司高井规划一路1标段项目部。

        “这个项目情况非常特殊,由于施工场地有部分房屋未拆迁,外加工期限制等影响,所以我们只能采取有场地就施工的见缝插针作业模式。咱这新毕业的孩子之前都是按课本学的最理想状态,根本没见过这复杂情况,所以全得手把手教他们。”师父郭全旗说起当时的情景。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施工管理人员,谭思宇坚持每天上现场前先看一遍图纸,将图纸中不懂的地方带到现场去,向师父以及现场工人请教。“这都是我当时整理的问题,那会我给自己定了规矩,当日问题必须当日解决,师父不管再忙都对我随问随答。”谭思宇翻开办公桌上写满整整6个笔记本的施工笔记说。

        今年3月,谭思宇终于迎来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任务,负责项目道路路面雨水施工。“当时心里真是有点慌,虽然雨水施工是小工程,但毕竟没独立干过,从材料人员准备到具体施工都得我来安排组织,所以特别怕辜负师父的希望。”作为当时项目上最早一个独立管理单项施工的实习生,谭思宇被师父给予了厚望。“他是我最早放手的一个徒弟,年轻人嘛,咱必须多给他们机会。”郭全旗说。

        为完成施工任务,最开始的3个月,谭思宇每天6点多起床,夜里凌晨休息,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回宿舍的路上,他手里始终拿着施工方案不断推敲,提前为施工做足各种准备。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每天早上谭思宇总会赶在工人进场前,提前到现场拿着图纸再次进行勘察摸排,由于道路地下有各种交通、电信等管线,一旦挖断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施工时他还从始至终值守在现场,随时解决各种问题。“当时脑子特别紧张,就怕出事,上个厕所都得叫同事帮忙看一下,然后一溜小跑速去速回。”谭思宇说。由于谭思宇还负责整个项目的施工日志和施工周报月报,所以每天下午3点左右,他还都要再从施工现场急匆匆跑回办公室,赶在下班前将各种文字材料全部上报。经过2个多月施工,谭思宇终于圆满完成任务。

        “任务不管多难,咱们都必须完成,而且必须高质量完成。”说起师父的教诲,谭思宇对这句话印象最深。“跟师父在一起难忘的事情很多,师父实际工作的能力强,分析现场问题往往一针见血,常常能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或几个手势就能让工人明白工作的目标、措施和方法。师父就是我的榜样,在师父的带领下,我一定会用工作成绩报答师父的恩情。”谭思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