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国内首个针对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技术的标准;修订车用汽油、柴油环保技术要求……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本市近日发布45项地方标准。其中,首次制定标准30项、修订标准15项。

        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2022年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修订《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规定了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的等级划分、作业要求、作业信息、质量要求和质量检查等内容。修订《车用汽油环保技术要求》《车用柴油环保技术要求》,从源头上减少移动源排放污染。在汽油方面,加严了烯烃含量、芳烃含量、馏程各点温度限值,增加了氯、硅等物质的含量限值;在柴油方面,加严了多环芳烃含量、馏程各点温度限值,增加了“不得加入卤素、含硅、含磷化合物等任何可导致汽车无法正常运行的添加物或污染物”的要求。修订后的标准全面严于国家标准、日本标准和欧洲标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标准实施后,汽油车颗粒物排放可下降20%-30%,碳氢化合物下降10%-15%,一氧化碳下降6%-10%。柴油车颗粒物排放可下降20%,氮氧化物下降10%。

        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制定《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企事业单位碳中和实施指南》《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定《快递绿色包装使用与评价规范》,规定寄递企业邮件包装和快件包装的绿色使用要求、操作和管理要求以及评价等内容。制修订4项《用水定额》系列标准,将提高本市在白酒和啤酒生产、整车制造、中成药制造、机关用水等领域的用水效率,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修订《公共建筑室内温度节能监测标准》,新增了室内温度定点快速检测和移动快速检测的技术内容,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室内温度控制与节能运行,推动公共建筑绿色低碳转型。

        支撑民生工程建设。修订《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修订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划分与评定总体要求、星级划分与标志、申请星级评定的基本要求、星级申请条件和评定管理。标准的实施将为本市500余家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供更加科学、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为进一步促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规范化建设提供可评价可量化的依据。制定《社会心理服务站点服务规范》,以街道(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区(村)社会心理服务站服务管理运行工作情况为基础,重点规范了社会心理服务站点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与要求和评价改进等内容。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120余家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着力形成一批设备完备、制度完善、服务优质、惠及群众广、社会效益好的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为近1400个社区(村)和辖区单位提供社会心理服务,支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定《医务人员传染病个人防护技术规范》,是国内首个针对传染病的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技术的标准,规定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护基本要求、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内容。其中个人防护用品选择部分规定了医务人员防护等级应与感染风险等级相对应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明确了常见传染病不同诊疗情景下个人防护等级,并规定医务人员应根据防护等级选择个人防护用品。标准实施后有利于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传染病防治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提供指导,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