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来旅游通航,游客可饱览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风光                                                                                 ■记者 张军/摄

        6月26日上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举行通航仪式,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甘棠闸至市界28.7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此前,通州城市段11.4公里已实现旅游通航。随着两段航道正式连通,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正式迎来旅游通航,即日起市民游客可乘船饱览大运河北京段全线旖旎风光。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目前大运河河北廊坊段也与北京段同步分段试通航,明年6月游客将实现乘船至河北的愿望,实现京冀互联互通,远期还将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

        通航仪式上,运河号子非遗传承人们在运河源头生动展示运河非遗文化,一曲《船工号子》将现场观众带入古代运河漕运历史记忆里。现场演绎的原创诗朗诵,展示了当代北京通航建设者的时代风采。“两优一先”党员代表作为首批游客登上游船,挥舞五星红旗与现场观众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河道拓宽到140米至180米

        北京市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千百年来流淌的运河水汇聚于此,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韵。为加快推进通航工作,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通州区政府联合制定了大运河全线旅游通航工作方案。2019年10月3日,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已正式实现旅游通航。按照通航工作的总体部署,各相关部门对北运河下段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建设船闸和码头,布设助航标识,配套相关保障措施,确保通航如期进行。

        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通过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对北运河甘棠闸至市界段28.7公里主河槽进行了疏挖,将河道拓宽至140米至180米,并加高了堤防,建设了避险平台、滨水护河通道及堤顶绿道等,实施了景观绿化,在提高北运河防洪排涝标准的同时,将全面保障通航安全。据悉,北京市水务局负责实施的北运河综合治理项目及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建设项目已完工,并完成船闸带水测试和船舶过闸测试,全面通过系统调试运行。

        为了保障游船通过,北京市水务部门还对甘棠闸、榆林庄闸进行了改建,在河道一侧增加船闸供游船通过。甘棠船闸及榆林庄船闸均为双线船闸,最多可双向通行8艘游船,通过合理运行调度可以满足远期客运量250万人次的需求。

        通航的顺利还与北京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密不可分。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主任刘春明介绍,北运河通过种植沉水、挺水植物,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推动“水下森林”构建,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为水生动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水上交通运输业带来新业态

        大运河通航给北京市水上交通运输业带来新业态、新情况和新要求。“大运河的通航将创造多项新的历史:北京市第一次出现航道和航运;第一次出现船闸等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第一次出现市内水路运输;明年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连通后,还会第一次出现跨省际的水路运输。”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水运处副处长袁永军介绍道。

        市交通委着眼创建绿色航运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严把通航标准。在游船的选择上,大力推进新能源船舶的使用和更新,同时加强与津冀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航运安全管理、应急救援、海事和水政联合执法协作等体系,并完成助航标识配套建设、大运河武窑桥节点改建等工程。在基础配套、建章立制、运行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同步推进,最大限度地发挥北运河航运综合效益。

        已确定三条近期游览线路

        通州区为了满足游客上下船和交通接驳需求,配合运营公司游船航线设置,在大运河沿线1号码头、2号码头、漕运码头和柳荫码头的基础上,新建了儒林、和合驿两座临时浮码头。目前,两座码头均已配套移动卫生间和临时停车位。

        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介绍,根据码头地理位置和40公里航道周边情况,按照“一短、一长、一夜航”的模式,目前已确定了三条近期游览线路,满足运河城市段、运河两岸经典景观的水上休闲观光和北京段全程体验的需求。

        新开通的长线为慢游模式,可到达和合驿码头,航行中安排特色产品展示,大运河文创产品售卖,并提供餐饮。

        下一步,通州区将不断完善桥梁夜景照明景观,带动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景区联动、古驿复原等综合要素的基础上,还将在运河两岸分期新增游船码头,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给广大市民提供旅游休闲新去处,让市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