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等防沙治沙工作的不断推进,截至2020年底,本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4.4%,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本市超过六成的国土已经被绿色覆盖。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盖率仅有1.3%,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风沙危害区总面积247.5万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一项专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于2000年6月份启动,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区纳入工程范围。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构建起北京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而2013年启动的二期工程截至2020年底,已经完成造林营林187.92万亩,两期工程至今已累计完成896万亩造林营林任务,同时还实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9万亩、生态搬迁14934人。从2012年开始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突出利用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造林绿化,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营造具有防风固沙、景观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万亩,使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地治理。

        大片的绿色压制了肆虐的风沙,北京的沙尘天气显著减少。据北京观象台统计,上世纪50年代北京沙尘每年多达26天。60到80年代,沙尘日数有所下降在10至20天。90年代以后则大幅减少到5至7天,近年来这一数字更是降至3天。

        风沙源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生态效果也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在山区,通过不断完善生态林管护机制,4.4万生态林管护员实现养山就业、生态增收。平原150余万亩生态林构建了分级分类精细化管护体系,建立了“市—区—乡镇—专业队”四级专业管护队伍600余支,5.8万人绿岗就业。

        防沙治沙还实现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不仅要让沙地变绿,还要让当地百姓变富。“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林下经济推广,探索实践林药、林花、林菌、林粮、林草、林游等11种林下经济模式,林下经济累计完成推广建设28.22万亩。林下经济累计实现产值11.5亿元人民币,累计参与建设的农户近3.2万户,带动就业4.9万余人。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的思路,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将提升森林质量作为“重头戏”,更注重巩固和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同时也力求增加生物多样性,让山区森林在绿起来的同时“活起来”。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工程还启动了低效林改造工程,通过森林健康抚育,对密度偏高的林地进行科学间伐,让每棵树都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胡俊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将持续高质量推进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2021年计划新增造林15万亩,目前已经完成8.63万亩,同时加快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2021年全市计划实施困难地造林1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人工种草3万亩。重点实施永定河、清水河水源涵养林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工程2万亩。实施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建设森林经营示范区1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