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村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记者 董一鸣/摄

        北京奥体中心南侧,北投集团承担的北京冬奥村项目工地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忙。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运动员和随行官员的主要居住生活场所,眼下,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室内装修全面展开。

        3月10日,北京冬奥村项目工地,室外施工已经全部结束。在室内精装现场,电钻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安装吊顶,调试设备,忙个不停。

        “春节前,为保障安全施工,项目全体人员接种了新冠疫苗,不少人留守工地。”业主单位北投集团北京冬奥村项目部副经理白竣竹介绍,“从正月十五开始,工人陆续返工,目前现场工人和管理人员人数接近2000人,基本恢复了正常。到三月中下旬,复工率可达到100%。”

        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北京冬奥村,由20栋13层至17层的住宅楼组成。通过不同建筑空间的布局,围合成大大小小不同的院落,通过两个、三个、四个建筑的拼接,围合成半封闭、封闭、内向、外向等公共空间。冬奥会赛时,这里可提供2338个床位,冬残奥会期间可提供约1040个床位;赛后,北京冬奥村将很快转换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站在公寓里,向外望,鸟巢、奥体中心、水立方……好风景尽收眼底;向里看,新风系统、智能照明、无障碍设施,彰显着科技元素和人文关怀。

        公寓提供3个单人间、1个双人间,无障碍设施已经安装完备。运动员样板间简洁、大方、实用,方便运动员备赛、交流、休息。人才公租房样板间侧重于生活功能,已规划出厨房、客厅、书房等居住场景并布设家具。

        进门处,工人正在对一块智能操作面板进行调试。面板上集合了屋里的所有的家电设施,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对全屋进行智慧控制。无论是赛时还是赛后,都能够给在此居住的人提供健康的空气、舒适的灯光、智能的居室感受。

        不仅如此,北京冬奥村通过10个体系112项标准,为运动员营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采用多级水质净化装置,过滤微生物及余氯,高效去除水中微生物、农残、重金属等,为居住者提供干净的生活用水和直饮水。同时,每个居室、电梯间及入户大堂等公共空间都配备有新风系统。新风系统采用高效除霾模块和除臭氧模块,新风量在一般国标的基础上提升30%,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房间即使在不开窗的情况下也能够持续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实现真正意义上“会呼吸”的居所。

        “我们通过了WELL健康建筑金级评定标准,这在国内住宅项目中是很难拿到的。”白竣竹告诉记者。

        已经成形的北京冬奥村处处彰显出“绿色办奥”的理念。住宅楼屋顶上,太阳能光伏板已经铺设完成,未来这里将源源不断地汲取太阳能,用于冬季供暖和生活用水,其中热水用能比例约为71.3%,还将充分利用屋顶开放空间建造环境优美的屋顶花园。

        为了避免赛时和赛后的拆改,北京冬奥村全部采用的是国内应用较少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居住空间的灵活性。为了避免赛时和赛后的拆改,公寓最大限度融合了这两个阶段的使用需求,赛后基本无需大的改动,就可以提供后续服务。 

        从工程开工至今,白竣竹已经在这里奋战了1200多天,“冬奥村工程标准高,需求多,既要保障进度,更要保证质量,尤其到了最后,我们要根据最新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工程即将收尾,他觉得累并快乐着,“看着冬奥村从蓝图变成了现实,特别有成就感。我们必须好好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