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3月1日,本市召开全市交通工作会议透露,“十三五”时期,北京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73公里,增长19.5%;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91.6公里,增长74.1%(含市郊铁路);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3.1%,提高2.4个百分点;交通行业单位能耗下降5%,污染物排放下降30%;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07,下降11.1%。
“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将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2021年,预计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左右,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5.6以内,新增轨道运营里程54.5公里,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日均绿色出行服务700万人次以上。
轨道交通突破1000公里
“十三五”期间,绿色出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3.1%。轨道交通方面,开通大兴机场线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新增172.9公里,开通城市副中心线等市郊铁路,运营里程新增291.7公里,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1091.6公里。不断优化运营组织,10条线路发车间隔跑进2分钟;实施全路网“人物同检”,车站站台门实现全覆盖。发布列车时刻表,全网实现移动支付,乘客出行更加便捷。地面公交方面,按照“干线、普线、微循环线”三级线网规划,推进全市公交线网优化,减少重复线路2077.9公里、有路无车430公里,方便1523个小区出行。
升级定制公交服务,开通线路236条。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高峰时段公交运行速度提升27.4%。“实时公交”到站查询服务已基本覆盖全部线路,让乘客对候车时间、“车厢拥挤度”精准把控。慢行交通方面,在回龙观与上地之间建成本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累计通行量超过270万辆次。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3200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
一卡通与233个城市互通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超过40万人次;取消省界收费站,ETC发行总量520万套,实现高速公路跨省无感支付;交通一卡通实现与233个城市互联互通。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方面,地铁6号线、7号线和八通线运输能力不断提升,运行间隔缩小至2分钟,建成广渠路东延、运河东大街等重点道路。加快冬奥交通项目建设,京礼高速、清河交通枢纽建成运营,松闫路等大修工程提前完工,冬奥配套道路设施全部就绪。
交通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07,下降11.1%。道路精细化管养水平不断提高,停车、堵点治理等成效不断突破。智慧绿色交通发展实现突破,交通行业单位能耗下降5%,污染物排放下降30%。推进延崇智慧高速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速公路封闭场景下的车路协同测试。
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十四五”时期,“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更加畅通便捷,轨道交通里程(含市郊铁路)达1600公里,“四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6.5%,道路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内,MaaS平台日均绿色出行服务1000万人次以上。
“十四五”开局之年,交通部门将强化机场、铁路与城市交通衔接,加快推进轨道、高速、交通综合枢纽建设,努力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优化双机场城市交通衔接,完成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项目,推进丽泽城市航站楼和首都机场线东直门航空值机功能建设;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推进京滨、京唐城际铁路和丰台站3个国家铁路车站配套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京津冀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互联互通;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承平高速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京津冀互联互通水平。副中心对外交通运行将更加顺畅,雄安新区交通衔接将更加便利。
下一步,交通部门将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推动与铁路部门签订路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逐步实现“一套体系、一网运营、一票通行、一站安检”——研究制定四网融合技术标准和运营规则等。优化公交线网服务水平;提升慢行系统绿色出行品质;提高交通设施建养水平;促进多网融合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多措并举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优化拥车用车政策,优先向“无车家庭”配置小客车指标。助推绿色出行,加大“碳普惠”激励推广力度,丰富与绿色出行相结合的激励方式;研究大型活动、景点等门票与绿色出行联动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私家车转向绿色出行等。
此外,交通部门将继续推动交通服务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建设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三期,实现交通综合管控、协同调度、应急处置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加快推进“首都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基于“北斗+5G”的网络化智慧公交调度体系,升级改造智能运营调度系统,建设动物园等10处区域调度分中心,80%以上线路实现区域智能调度发车。建成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车路协同示范工程,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智能化改造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实现全路网重要信号灯联网智能调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