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万亿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36102.6亿元、14083.7亿元和3620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2%、1.5%和3.9%,比1-3季度分别提高1.1个、1.5个和2.4个百分点。

        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京津冀三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区域经济稳步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区域发展取得新成效。2020年,城市副中心一批重大功能节点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迎客,文化旅游区环球主题公园一期主体工程竣工,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一批工程全面提速。

        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雄安新区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投资增势强劲,域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6倍。容东片区安置房和外围交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北京援建“三校”主体完工,雄安高铁站投入使用。白洋淀流域治理全面推进,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千年秀林”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创新主体成长提升区域发展动力,2020年,北京、河北企业在津投资到位额1438.4亿元,占引进内资的49.1%。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累计注册企业313家,注册资本47.6亿元。三地间技术合作日益紧密,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5033项,成交额347.0亿元,增长22.7%,京津与河北共建的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95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北京不断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从文化中心建设看,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达到1.4万亿元,上市文化企业占到全国3成。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看,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16.2亿元,增长10.9%,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0倍。

        天津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5%,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2.9%。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与上年相比速度、占比双双提高。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持续提升,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准箱。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超过第二产业14.1个百分点,“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积极构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和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增长60.7%和38.2%。

        新产业加速壮大。2020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5%和9.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2个和6.9个百分点。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和4.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5.4%和26.1%。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5.9%和23.2%。

        新消费持续升温。2020年,北京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1%;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游戏、在线体育4个领域企业收入合计增长3成以上。天津电商促销、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带动快递业务量增长33%;河北直播带货、在线营销等新模式逆势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7.8%,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20年,北京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领域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8.9%、13.4%、9.7%。天津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6倍、70.3%、28.5%。河北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分别增长25.3%、21.7%、6.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