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燃气集团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                                ■企业/供图

   今年供热季开启在即。距离北京200公里的渤海之滨,北京燃气集团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进入备战状态。记者获悉,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外输管道工程与国家管网天津LNG外输管道的互联互通联络线动火连头作业圆满完成,标志着外输管道工程三处互联互通全部完成。这一关键节点的顺利完工,将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再添一道坚实保障。

  作为首都能源保供及应急调峰项目、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按照“同期建设、分期投产”原则,共分三期推进,建设内容包括:1座年接卸能力500万吨、最大可靠泊26.6万立方米级LNG运输船舶的LNG码头,10座LNG储罐,最大日气化能力6000万立方米的气化设施,26台槽车装载设施,以及一条全长217公里的天然气外输管线。该项目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于2023年9月27日正式投产运营,二期工程于2024年6月29日成功投产,三期工程于2024年11月25日顺利完工。

  项目投产后,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保供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为首都采暖季等“高月高日”期间的天然气供应需求提供有力保障。此次,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外输管道工程实现了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的全方位覆盖,同时,实现与国家管网的互联互通,能够进一步拓展至全国管网的配气体系之中。

  为确保本次作业顺利进行,北京燃气集团提前谋划、精心组织,针对关键环节和风险点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作业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经过连续奋战,作业一次性成功完成,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要求。互联互通动火连头作业的成功完成,使北京燃气天津南港项目保供的可靠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北京燃气不仅注重速度、质量与规模,更在技术创新与行业引领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项目创下三项行业历史纪录:国内首个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同步取得接收站、码头与外输管道核准批复的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国内首个先后获得两家新兴多边开发机构国家主权贷款的项目;国内首个采用薄膜罐体技术建造大型陆上LNG储罐的项目。相较于传统9%镍钢储罐,薄膜罐具有罐容大、成本低、建设工期短、安全性高等优势。

  为充分发挥项目的能源支撑作用,北京燃气通过持续加强气源储备、科学调度管理,通过开展设备维护、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应急能力等一系列举措,全力守护京津冀地区燃气安全稳定供应,为城市能源生命线保驾护航。

  持续稳定供应的天然气为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带来变革的同时,天津南港项目积极拥抱新技术为项目带来数智化升级,各类智慧设备联合巡检,如同给天津南港项目装上了智慧的“眼睛”和“大脑”,大大提升了项目运行安全水平。科技赋能正成为提升项目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力量,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广泛应用,让“无人值守、智能监控”逐步成为现实。

  其中,项目配备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凭借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能力,24小时守护燃气站的安全。无论是管道跑冒滴漏还是气体泄漏隐患,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系统还能实现站内设备和环境状态的实时监控、历史数据的展示分析等功能,达成全天候、全方位、全自主的智能巡检与监控。搭配防爆挂轨机器人、轮式巡检机器人等“机器人帮手”,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巡检的劳动强度,更有效解决了漏检风险和安全隐患问题,全面提升巡检质量与企业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