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治理的十堰泗河,碧水长清,未来可期。 ■企业/供图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十堰,这条清澈的生命长河宛如城市的血脉,见证着十堰的绿色发展历程,同时也诉说着北排人驻守堰地、守护水源的动人故事。
2014年7月,正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北京排水集团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堰对口协作的号召,与十堰市签订了泗河及西部污水处理厂的委托运营协议。同期,集团成立了十堰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全力协助提升十堰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致力于守护当地的绿水青山。
千里赴堰 使命如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自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引水,滋养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年均调水量达95亿立方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所在地,十堰肩负着至关重要的水生态保护责任。
本世纪初,十堰市肩负着治理2489条河流的重任,其中泗河、犟河等五条城区主要水系的富营养化问题尤为突出,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水生态治理形势刻不容缓。
千里长渠,水脉情深。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作为北京排水集团与十堰市战略合作的结晶,十堰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便承载着厚重使命:提升十堰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守护车城的绿水青山。
技术攻坚 红菌破局
污水治理的关键难点在于脱氮。传统的处理工艺不仅能耗高,而且效果有限。北京排水集团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出厌氧氨氧化(即“红菌”)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高氨氮、低碳氮比污水脱氮这一全球性难题。相较于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红菌”工艺具有反应途径短、速率快的特点,能够显著降低曝气能耗,减少脱氮药剂的使用和污泥产量,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技术不仅是水环境治理领域面向未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更是污水处理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高科技利器。
北京排水集团作为国内最早研发“红菌”工艺的企业,率先实现了该工艺的工程化应用。2015年2月,“红菌”工艺在十堰西部厂成功落地,日处理渗滤液达150吨。这不仅是国内首例采用“红菌”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案例,成功解决了十堰垃圾渗滤液的治理难题,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行业标杆。2017年,该项目荣获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颁发的“环境卫生行业争优创新系列”银奖,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运营之路 步履铿锵
泗河,位于十堰东部的“母亲河”,流域面积达62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8万,曾被视为十堰“五河”治理中最为棘手的难题。
2018年,泗河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增容扩建,新增处理规模达5万吨,彻底解决了十堰东部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难题。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如今的泗河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已从最初的一级B标准提升至地表Ⅳ类标准。该厂不仅成为十堰占地面积最大、排放标准最高的水处理项目,更是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环保教育基地。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北京排水集团在承接十堰泗河及西部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任务后,持续派遣核心骨干力量,输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功构建了“通惠河——十堰北排”结对共建机制。该机制涵盖技改扩容、精准调度及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助力十堰北排公司提升运营水平。2020年,十堰北排公司自主研发了综合实时调度监控系统,实现了精细化、智能化的运营管理,使得污水处理过程更加高效、稳定和透明。
十余年来,北京排水集团驻堰项目累计处理污水达4.97亿吨,成功削减COD 7.43万吨、氨氮逾8000吨、总磷超1200吨。该项目的高品质出水为十堰市河湖补水贡献超过5万吨,环境效益极为显著。
一水连京堰,携手护清流。北京排水集团与十堰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携手共进、合作共赢,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