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玲在工作中
参加工作40年来,北京演艺集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王洪玲始终保持奋斗姿态,将思想道德修养作为立身和创作之本,让艺术扎根于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沃土中。
王洪玲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北京市高创领军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当选“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问鼎“梅花奖” 精益求精锤炼本领
作为剧种领军人物,王洪玲36岁时便问鼎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此之前她跑了多年的“龙套”,从“龙套”到“梅花奖”,她抱着“努力就有希望,放弃注定失败”的心态,坚持为每一句唱腔、每一个眼神反复磨炼技艺。
为顺利推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她连续几个月带领剧团紧张排练,演出百余场,荣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内容,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全国政协礼堂等舞台,强势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肯定。
2023年,王洪玲与主创团队推出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该剧讲述了密云乡亲上下五代人前赴后继,为水库建设付出不懈努力守望一泓清水未来的故事。王洪玲带领团队开启京津冀巡演,先后赴社区、军队、高校演出,亮相“水库回响——密云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中国戏曲文化周等各级文化活动的舞台。
传承发展 扩大河北梆子剧种影响力
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方式,王洪玲从“手、眼、身、法、步”等全方位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甘当绿叶为青年演员挎刀压阵,身体力行地做好剧种传承。近年来为青年演员新创、复排剧目20余部,包含老旦、花旦、武生、青衣、花脸、老生等各行当,极大地锻炼了青年演员的四功五法,剧目创作也逐渐呈现出“允文允武、行当齐全”的良好态势。
王洪玲依托河北梆子剧种在京津冀的天然纽带作用,率先发起并承办了“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展演—北京站”活动,助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此后先后组织数次“京津冀优秀剧目巡演”活动,与各地院团、剧场通力协作,策划了“寻根之旅”“传承之旅”“畅响之旅”全国巡演,先后在全国开展系列演出,带动各地戏曲艺术联动发展和资源共享,把河北梆子这一底蕴深厚的剧种推广至全国,展现了首都院团的风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6年她将原创并主演的河北梆子《北国佳人》拍摄成剧团第一部戏曲数字电影,为戏曲在创新表现形式、扩大受众群体、拓宽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发展与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洪玲结合河北梆子剧团特色,复排改编了古希腊悲剧的《忒拜城》《美狄亚》,不断探索传统戏曲艺术在跨地域、跨文化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上的更多可能。她还多次出访希腊、哥伦比亚、塞浦路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演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心系基层、薪火相传、挺膺担当
王洪玲心系基层广大戏迷,长年深入一线演出,带领剧团参加“民族艺术进校园”“星火工程”“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惠民演出,与徐柏村、王各庄村等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为促进河北梆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她积极奔走呼吁,尝试探索“学院培养+院团基地教学实践”方式开展人才培养。2013年组织与北京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办学,恢复了中断二十余年的河北梆子学员班。2022年又与中国戏曲学院深入对接,开启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成立河北梆子本科班,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申报《京津冀多剧种表演高级人才培养项目》等,打造戏曲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打开戏曲传承新局面。
“德艺双馨”是王洪玲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她以对党的忠诚、对戏曲事业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身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一名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