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2号线热滑试验完成 ■北京地铁公司/供图
2月26日,2024年全市交通工作暨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领导小组会议召开。2024年,北京将加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结构合理、衔接顺畅、便捷有序的综合交通体系,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全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提升到88%,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力争控制在6.0左右,城市交通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提速轨道新线建设
2024年,本市交通部门明确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发展思路,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围绕轨道布局做好优化、衔接,加强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的互补融合,引导形成“鱼骨状”交通结构。今年本市积极推动轨道新线建设,开通地铁3号线一期、12号线、昌平线南延一期剩余段3条(段)线路45.3公里;推进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改造,加快地铁13号线拆分和1号线支线、霍营微中心等建设;加强首都机场线服务城市通勤功能,完成地铁10号线信号系统优化工程,加快开通大兴线新宫站D口等出入口。此外,本市加强推动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加快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北京西-良乡)和东北环线等。
今年本市将消减与轨道线路长距离重复及五环内长大公交线路30条,优化合并30条,增加不少于30条连接轨道车站和社区的微循环线路,缩短接驳换乘距离;推动地面公交转型发展,针对老年人、游客、就医等群体和公园、商圈、景点、博物馆等重点区域,持续完善多样化公交;在出行需求集中区域开通通医、通游线路50条。
提升慢行系统品质
2024年,本市交通部门将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推动慢行系统建设由核心区向外延伸推广,推进8个慢行系统示范街道和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建设等;推进轨道与慢行交通融合,倡导“骑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合理规划地铁站和居住小区周边共享单车停车位,实现电子围栏全覆盖,提高接驳轨道的便利;继续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和大客流公交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秩序整治,优化停放设施布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车位比达到1:1,车辆全部采用高精度卫星定位,实现电子围栏入栏管理;推进水网、路网、绿网融合,完成凉水河13.8公里巡河路慢行系统改造,在20处公园实现减围栏、促联通,建设20条林荫路,实施300处立交桥垂直绿化,提升步行、骑行舒适度。
另外,本市交通部门将持续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通“断头路”,疏通交通节点,推进灾后重建等项目。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恢复重建类项目在入汛前全部完成,并通过设置防浪墙等措施提高薄弱路段的防洪抗灾标准;“三年提升类”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重点在大石河、拒马河沟域增补108新线高速和涞宝路新线高速,改“翻山越岭”为“穿山越岭”,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提高路网抗灾韧性。
筑牢交通安全防线
2024年,本市交通部门高效统筹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公交、地铁、“两客一危”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能力提升,落实安全生产“硬措施”。
本市轨道交通行业将全面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行业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强化风险意识,推进问题整改,加快推进地铁5号线地面信号系统更新改造等工程实施,提升硬件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百日专项行动,加强地铁司机、调度、设备维修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车辆、信号、供电、线路日常巡视检查和维修保养;“一线一策”完善地面线、高架线极端天气运营组织方案和应急联动机制,提升轨道交通骨干网络的安全性;地面公交行业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专项行动,强化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健康监测管理和心理关怀;省际客运和旅游客运行业加强安全运营监管,强化“三超一疲劳”执法;危化运输等货运行业依托京津冀等八省市协同联动机制和过境车辆绕行措施,进一步强化全过程安全管控;道路桥隧风险路段加大巡查养护频次、力度,持续提升防护水平,全力减少道路基础设施风险隐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