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灾后恢复重建道路现场勘察(资料图片)              ■企业/供图

        作为市政行业专业设计单位,北京建工市政路桥所属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负责房山、门头沟、昌平及怀柔4区的20个镇147条近350公里公路的前期灾情调研和数据分析,以及后期恢复重建公路设计工作。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勇介绍,目前恢复重建公路设计工作已完成95%以上,预计12月底完成全部任务。

         “黑科技”赋能恢复重建设计

        在重建设计中,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以“科技赋能、创新引领”为设计理念,在大量运用高新技术辅助设计的同时,大胆突破常规设计方案,积极提升重建道路设施的防汛能力。

        由于恢复重建道路现场条件复杂,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对受灾点的情况逐一进行研判和分析。

        受灾点多为点状分布,部分受灾严重的区域道路中断,有的受灾点还位于高深峡谷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对灾情进行研判是对设计人员提出的考验。刘勇介绍,由于道路恢复需要时间,重建工作也亟待设计图纸,为此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首次将无人机倾斜摄影及数字化三维技术运用到设计中。

        “我们针对因道路中断无法抵达的区域,操作无人机进行拍摄,总体掌握全线道路的受灾情况;针对受灾点位于高深峡谷、肉眼看不到的位置,采用无人机进行多角度倾斜摄影,形成三维多视角的图像,并建成三维数字化地模,便于从多角度研判受灾情况,科学精准地进行恢复重建设计。”刘勇说。

         升级道路性能提升防灾能力

        在恢复重建公路设计中,设计人员积极优化防护形式,增设了一系列防汛升级加固方案。刘勇告诉记者:“过去大部分路基都采用浆砌片石挡墙,抗水冲能力相对较差。为此我们在设计中将其全部升级为片石混凝土浇筑,其强度堪比混凝土房屋。”与此同时,在施工效率上,由于采用人工加机械整体浇筑,施工周期缩短2倍以上,同时,片式混凝土相比纯人工的浆砌片石的结构强度提升1倍以上。此外,此次恢复重建设计首创了装配化的护栏体系,实现了快速装配与拆卸,有效地提高了桥梁的防灾能力。

        此外,设计人员发现很多水毁的道路位于陡峭山体上。由此,设计人员创新思路,突破常规,在部分条件极为困难的区域因地制宜地采用了锚杆挡墙、悬挑栈桥等新型结构化路基形式进行处理。

         统筹资源优化设计组织

        设计人员在出图高峰时段,每日可印刷图纸超过万张,报出图纸超过百册,复印机墨盒每两天更换一次。在本次恢复重建设计过程中,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设计人员面对短时间内完成147条公路设计的艰巨任务,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大家争分夺秒地保障恢复重建工程顺利开工实施。

        为了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设计工作,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进行了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的作用,全力攻坚。设计人员白天深入现场,抓紧一切时间踏勘现场情况,晚上返回驻地后汇总踏勘情况,研究修复方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条公路设计图纸分为总体、路线、路基路面、桥梁、给排水等几大类,成批的设计图纸铺满了办公室。为提高设计图纸后期的印刷装订工作效率,北京市政专业设计院还购置了晒图机和全自动叠图机,提升出图速度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