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实施窄路加宽提升乡村公路通行的安全性、便捷性 ■市交通委/供图
近年来,房山区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提升路域环境与景观,强化道路、桥梁本体安全,提高交安设施精准化治理水平,为公众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出行环境,同时发挥“公路+”模式带动作用,为沿线红色精神传承、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产业振兴、文明村镇创建、实现脱贫共富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建28条“美丽乡村路”
房山区乡村公路共1219条、总里程1865公里,桥梁201座,隧道2座,分布在23个乡镇街道。四级公路1625公里,占87%;5米以下窄路818公里,占44%。从数据可看出,房山区乡村公路路线多、里程长、分布广,技术等级较低、窄路占比较大。近几年,房山区实施了284公里道路大修工程,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取了道路整体加宽、局部加宽、设置错车道等多种形式,对106公里道路实施窄路加宽,提升了乡村公路通行的安全性、便捷性。
自2020年开展“美丽乡村路”创建活动以来,房山区共创建28条“美丽乡村路”共计102公里。张坊镇采摘观光大道、十渡镇东太平路、史家营乡百草畔路、百瑞谷路、霞云岭乡四马台村路、周口店镇新泗路等6条公路获评市级“最美乡村路”。通过“美丽乡村路”的创建,提升了房山区乡村公路路域环境面貌,推动乡村公路与自然生态、文化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属地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先行。
发挥“公路+乡村振兴”功能
房山区新泗路起点兴阳线新街村,途经黄山店村、黄元井村等,终点泗马沟村道路,全长14.14公里。道路穿行于青山碧水之间,串联起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革命老区的8个古村落。房山区结合红色背篓文化、自然旅游资源、精品民宿、特色产业等,将新泗路打造成为产业兴旺之路。2022年,房山区新泗路获评本市“最美乡村路”,发挥“公路+乡村振兴”功能,产业转型振奋人心。
近几年,房山区以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景为主线,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为纽带,对区域内各类生态、文化、历史资源统筹安排布局,联动开发路侧村庄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精品民宿、生态观光、休闲旅游3大产业集聚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08亿元。
目前,新泗路周边乡村产业日益壮大,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黄山店村借力红叶资源,把多年撂荒的“坡峰岭”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突破口,开发建设了坡峰岭景区,累计举办十一届周口店·幽岚山红叶节和四届黄栌花节日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红色背篓”纪念馆、快活林、童话森林、卡丁车等景区景点,累计完成100个精品民宿小院改造,55个院落已投入运营,先后引进了烘焙、芳香理疗等新型民宿业态,形成姥姥家、桃叶谷、黄栌花开等一批民宿品牌,将农村乡土气息与现代都市生活多元融合,打造高品质的慢生活空间。泗马沟村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累计种植金银花、黄芪、板蓝根等药用植物30多个品种共200余亩。拴马庄村积极推动特色农业种植,年产优质国光苹果5万余斤。涞沥水官才山景区、葫芦棚高山民宿、拴马驿站和北下寺景区配套停车场等日益完善、初具规模,2022年接待游客50万人,有力推动和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周口店镇乡村振兴示范区成为北京市首个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也是全国首批40个重点支持项目之一。黄山店村获得“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泗马沟村、黄元寺村、葫芦棚村被评为“首都文明村”。葫芦棚村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
乡村发挥“公路+脱贫致富”功能,实现村民共同富裕。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村民就业率,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养护员、生态管护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累计培育和安排各类本土人才280余人。围绕打造精品民宿,加强民宿管家、乡村厨师等实用人才建设,深入开展“大厨下乡”活动,举办北京市首届“乡村厨神”大赛,为示范区配备民宿管家58人。目前,黄山店村民实现100%就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