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海上客次——徐悲鸿收藏海派绘画展”在徐悲鸿纪念馆4层面向观众开放。徐悲鸿的海派绘画收藏种类多样、题材丰富、名家济济,此次展览云集了近20位海上名家,共展出40余件馆藏海派作品。展览开篇又特别加入了徐悲鸿收藏的《点石斋画报》,是首次整理发现的珍贵图书资料,进一步彰显了其对艺术瑰宝的珍爱、守护和传承。

        展览共分为3个单元,第一单元“人物”展出了徐悲鸿收藏的任熊、任薰、任颐、沙馥、倪墨耕等清末海派大家的作品,特别加入了一代画宗陈洪绶的人物画佳作,从中可以看到海派画家祖述陈洪绶,并有着相似相承的艺术意趣。第二单元“花鸟”将任薰精巧雅妍的没骨花卉、虚谷萧疏冷峻的野菊松枝、朱偁苍古秀润的花鸟扇面、胡公寿极具高逸之趣的松兰竹菊和吴昌硕以篆籀之法入画的大写意花卉汇聚一堂,充分展现了海派画家用笔灵动自由、设色明洁疏丽、格调清新淡雅的艺术特点。第三单元“动物”精选了张聿光、汪亚尘、谢稚柳等多位海派后期画家惟妙惟肖的动物题材画作,丹顶鹤、兔子、金鱼、雉鸡……营造出妙趣天成、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

        自19世纪中叶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了西潮涌入、商贸繁荣的十里洋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众多画家客居上海,以卖画为生,形成了工写互用、雅俗共赏的海派绘画新风,以及画家职业化、作品商品化、风格通俗化的新面貌,在变革与创造中孕育着现代艺术的气息。海派绘画是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在此次展览中的任伯年画作《女娲炼石》上,徐悲鸿特意钤盖了一方收藏印章——“暂属悲鸿”,可见得他仅仅将自己看作是这些艺术珍品的保管者。徐悲鸿始终致力推动艺术收藏的“转藏为用”,倾其所能地呼吁着在国内建立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