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论坛暨颐和园研究院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1月12日在颐和园颐和讲堂举办。本届论坛首次走进“三山五园”之颐和园,邀请到多位文化、历史、建筑、园林生态等领域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向广大观众讲述北京皇家苑囿的历史文化,品读营造之道,解析区域文化建设思路框架,以溯源南海子居园理政的历史轴线,展现南海子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为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南海子、颐和园分别是清代早期和晚期的居园理政中心。北京地处渔猎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辽代以来多民族文化再次相互碰撞、融合,对南海子、颐和园的营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上南海子规模庞大,建筑布局疏朗有致,湿地生态功能突出,是维系北京城市生态安全的屏障。颐和园作为北京城的水利枢纽,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与城市营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建造到修缮、修复和维护,颐和园里深深地镌刻着的工匠精神,是同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论坛上,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以视频方式发表讲话,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轴线申遗保护、博物馆之城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文鹏在论坛上发布了《南海子历史档案整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整理内阁全宗题本、军机处全宗满汉文档案和宫中档朱批奏折、内务府奏销档、内务府全宗等相关历史档案中关于南海子研究的内容,为南海子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史料价值。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在论坛上发布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编纂形成《图像南海子》,以图像形式展示南海子历史风貌与功能,讲述南海子的历史文化故事,推动南海子文化传播与发展。另外一项是发布《南海子营房图档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考证了国家图书馆藏45件南海子营房样式雷图档的绘制时间、组群布局及单体设计特征,厘清了晚清驻扎在南苑神机营的军种变革,为后续营房的虚拟复原与展示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