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文明办首次编写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发展报告》白皮书9月8日发布,《报告》全面梳理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两年来,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取得的成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文明办主任滕盛萍介绍,测评显示,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首次迈上90分高位,保持了“16连升”的良好势头。

        据悉,从2005年开始,首都文明办每年组织对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程度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如今,文明指数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标。纵观17年的连续测评结果,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从2005年的65.21到2021年的90.06,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保持了“16连升”态势,体现出首都市民文明意识在不断增强、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

        据滕盛萍介绍,本市从倡导、规范和治理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宣传动员、文明倡导、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专项治理等路径,把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全面融入城市治理,将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市民生活,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北京榜样”主题活动推出市民身边榜样达到44万人;建成的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62个文明实践所、6934个文明实践站,已经成为传播新思想、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重要阵地,“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等为代表的首都志愿者,遍布城乡基层;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形成贯彻落实文明条例、助力文明城区创建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

        此外,本市还通过依法治理不文明行为的有力举措,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北京警方在深入开展“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整治中,将“礼让斑马线”行动列入全市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先后增补“礼让行人”地面标识1120组、交通标志632面,优化交通流线410处,设置机动车右转必停路口71处,夯实文明交通的硬件基础。同时,新建升级1154套抓拍科技设备,以“他律”促“自律”。截至目前,全市路口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1.1%和25.4%。

        滕盛萍表示,下一步北京将发挥首都人才多、盛事多、文化资源多的优势,引导宣传教育成果及时转化为具体的文明实践;通过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激发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调动市民个体向善向好的内驱力,引导民众自觉成为文明行为促进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同时,将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科技水平,强化公共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巩固深化“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等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文明旅游”“诚信北京”等主题活动,加强网络文明引导,解决公共文明领域突出问题。

        白皮书中透露,下一步,本市将着力健全《条例》的配套制度。如:完善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文明行为记录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道德典型人物的关爱礼遇机制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议将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定为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日,每年确立主题并开展相关活动,将文明行为促进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