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对已安装完成的窗户进行最后检测                             ■记者 董一鸣/摄

        结束了本周的监理会,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大学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经理周伟光有了难得的轻松时间。“目前项目已经具备竣工验收条件,随时可以迎接各方检查。”周伟光说。

        作为怀柔科学城目前聚焦生命科学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大学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包括6栋单体建筑,建成后将以前所未有的综合能力、成像手段、研究范式,形成跨尺度、多模态、自动化和高通量的生物医学全功能研究平台,实现高端生物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成为生命医学领域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设施。

        如何理解这一重大科学设施,周伟光说:“这个项目6个单体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围绕生命医学中对人体认知和分析的全过程研究机构,将从核磁扫描、细胞分析、分子研究、实验、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对人体进行再研究,特别是可以为目前存在顽疾的诊疗提供更加精确的‘人体密码’,让药物和治疗手段能够更加精准和有效地治愈身体。”

        项目技术质量部部长左伦源表示,该项目从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而言难度并不算太大。施工中,项目部围绕精细施工和精益管理做文章,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高质量提供保证。

        该项目所在区域地下均为沙卵石层,这种地层最大的优势就是强度高,但由于卵石堆叠,地层如同海绵一样缝隙多。“我们在基坑施工中曾面临锚杆注浆‘跑浆’的问题,按照常规做法必须要投入3倍以上的浆液才能满足设计要求,极大地增加了项目施工成本。”左伦源说。

        为解决“跑浆”的问题,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QC小组围绕浆液的稠度、注浆间歇、外加材料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试验对比。“比如加多少沙子,可以让浆液的粘稠度更高,从而避免‘跑浆’,注浆的时间间隔多少可以实现凝固与浆液连贯的问题,这些我们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周伟光说。

        最终,项目部找到了最佳的配合比和注浆间隔时间,形成了一整套《降低深基坑预应力锚索施工成本》的科技成果,借助这项成果不仅提高了功效还降低了成本,该项目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质量协会评选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而在全国建筑行业每年也仅有不到30个项目获得这一荣誉。

        应对地层挑战外,该项目的结构施工面临了超限模架的问题。由于该项目存在大量的实验室和特殊空间,建筑内部的超限梁、板,以及超高结构形式等种类繁多,特别是其中的6号楼有一个中庭,设计为上小下大的漏斗形圆弧结构,这样一来对脚手架体的支护就带来难度。“直上直下的架体施工简便,但是这种收口向上的结构形式则面临了架体边缘支护的困难。为此,我们经过测算,对架体边缘位置采取竖向支撑加小尺寸水平钢管加固的措施来解决收口区域的施工难题,保证了漏斗形中庭的进度。”左伦源说。

        对周伟光而言,项目最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创新外,还有“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这一称号聚焦安全环境、技术、生产、设备工具、质量、劳动六大管理维度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重塑,比如月度KPI考核在这个项目从领导班子确定变为全员参与,每个月涉及全体30名员工的表格会下发到各级员工手中,除了不给自己打分外,需要对从项目经理到基层员工的月度工作情况进行打分,并将其作为月度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我们希望通过全流程管理的精益化,让每一名员工都成为我们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团队协作圆满完成各项施工建设任务。”周伟光说。

        在项目管理措施的激励下,2020年12月26日,历经300个日夜鏖战,该项目如期实现6栋单体建筑全面封顶;仅用10天完成210台吊篮安装及验收工作;7天完成17000平方米的基层抹灰;25天完成17000平方米的保温施工;30天完成12000平方米窗套及5200平方米外窗安装……

        诸多成绩下,该项目也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目前已经达到竣工验收条件,该项目的建成投用也将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