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塌陷救援演练                                                 ■记者 周宇杰/摄

        9月8日晚,一场综合应急演练在新机场线北延工程的建设工地上开展,这是轨道交通工程首次开展夜间综合应急演练。“积水涌入基坑,水管断裂!”险情发生时,百余人演练队伍立刻行动起来,有条不紊排查险情……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安全质量监察部主任工程师林麟告诉记者,演练主要围绕轨道交通工程汛期施工风险高、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等特点,同时视频连线年底通车线路土建施工、设备施工、动车调试各阶段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开展实战演练。

         今年是轨道交通工程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市重大项目办安全质量处周光辉处长介绍,全市在建轨道交通共9条线(段),在建总里程235.6公里,在施土建标段129个,现场施工人员近4万人。“今年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生产不仅呈现出建设规模大、周边环境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现场参建人员多的特点,还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冠疫情冲击和城市地下水位快速上升带来施工安全上升的挑战。”周光辉说,此次演练充分结合今年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和特点,来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达到“以练促升、以练促备、以练促稳”、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急处突能力的目标。  

        演练坚持“贴近实战、检验预案、强化联动、注重实效”原则,为了更加贴近实战,轨道交通自我加压,首次选择在夜间举行演练,增加演练难度。在排水抢险演练时,不仅有百余人的抢险人员参与进去,水泵、挖掘机及砂石等各类抢险物资也迅速运抵现场。大家首先完成抽排水工作,然后开始浇筑混凝土和砂石,迅速完成排险后工作清扫,逐步恢复路面交通秩序……演练通过设置事故即时上报、基坑失稳应急处置、路面塌陷应急抢修、应急物资调配、信息发布等综合科目,应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应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工程远程监控系统”等基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实战工具,呈现现代轨道交通工程应急抢险信息共享高效化、指挥调度手段智慧化、辅助决策功能多元化的特点。

        林麟表示,此次演练通过应用信息化、智能化应急管理系统进行指挥调度,体现出轨道交通工程一贯坚持“科技促安”的思想。同时,此次演练也是继2022年展播《让过去告诉未来》系列安全警示教育片、落成投用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基地等两项重要安全管理举措之后,轨道交通工程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的又一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夯实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提升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