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年。记者从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获悉,20年来,该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营林921.9万亩,筑起一道京畿绿色屏障,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杜建军告诉记者,北京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态移民等措施,恢复植被,涵养保护饮用水源,从而达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据统计,此项工程分两期工程,2000-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建设实际完成造林营林708万亩,让沙区和荒山披上了绿装,成片的林木和草场郁郁葱葱。位于西北部风口的延庆区,蔓延的林海将沙土覆盖,向全世界展示了“绿色办奥”的可持续理念。2013年,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启动,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开始向土壤贫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进军,造林难度大大增加。在新发展理念下,工程更加注重改善森林植被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山区生态功能。截至目前,二期工程实际完成营林造林213.9万亩。

        据统计,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据测算,工程区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4.3吨/公顷。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多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物种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多年不见的野生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工程实施还传播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区森林碳汇量、林木蓄积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改变了山区发展模式,推动了生态涵养区条例的出台,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中,绿岗就业5万人以上,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