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沟村驻村书记牛军帅(右一)为村民讲解种植菌菇知识          企业/供图

          “合作社的香菇又丰收啦,这一茬又大又肥,好得很咧!”在甘肃省康乐县康丰乡何家沟村合作社干活的马大姐,手里捧着收获的“扶贫”菇,笑得合不拢嘴。

          何家沟曾是康乐县的贫困村,中建二局以党建结对帮扶为切入点,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级联动模式,为何家沟村注入生机。截至6月底,中建二局通过党建结对帮扶工作为村民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安排农户就业100人、98.7%的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全村156户799人,未脱贫仅有3户11人,“造血扶贫”成立的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了何家沟村建制110年来没有集体经济的现状,为何家沟村稳定性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长效支撑。

          年产值150万元的项目

          “俺们家加入村里的合作社了,今年就能回本加盈利,3股一共分红2000多元,后期合作社发展好了,挣得还会更多。”马大姐一边估摸着自己未来的收入,一边向邻居讲着村里合作社的好处。可谁能想到,当初加入合作社,居然是一件让人避之不及的事情。

          发展村里自己的产业,造血扶贫,中建二局华北公司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牛军帅决定把突破口放在菌菇养殖上。请专家、测土、选址、筛种,菌类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就等村民的加入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报名摊支了一上午,连半个人影都没有。宣传不够到位?讲解不够透彻?……牛书记百思不得其解,他找到村里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受困于资金和销路问题,看不到效益,别说出钱了,就连出力都别想。

          “有我们‘兜底’,你们怕啥?我们中建集团帮扶资金已到位,销售渠道也已打通,谁来干活工资日结。”牛军帅找来了村里几个大户努力动员,又是举例子,又是算账,为村民们吃上“定心丸”。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去合作社做起义工,村里香菇等菌类养殖已初见成效,2020年预计年产香菇15万斤,年产值150万元,纯利润收入40万元,吸引到89户村民的加入。

          扶贫村展现新风貌

          2019年6月,牛军帅初到何家沟驻村,他怀着对村民的热爱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期盼,开启为何家沟村“换新颜”之路。

          一周后,牛军帅组建的党员先锋队成立了,在接下来3个月时间里,他详细摸查了村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开始了一场“清零”行动,全力助力当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及安全饮水惠及每一人,确保将扶贫产业利好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

          清零任务完成后,怎么为村子换新颜提上了日程。开大会,唠家常,把穷根,出配方,先锋队员们因村制宜,精心开出了囊括环境治理、垃圾处理、牛棚改造等涉及村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多个“处方”,并迅速启动。

          经过一年扎实推进,村民尝到了环境变化带来的“甜头”,多年的泥泞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不用踩泥巴了,走进村口,满目清新,干净整洁。

          呵护大山学子梦

          “再往左一点”“哎,对了!”“偏了偏了,好!”身材瘦小的马兰花非要跟村干部抢着贴一张海报,她用两手捏着海报的上方,抿着嘴角,小心翼翼踮起了脚尖,用手指不停地碾平四周。“贴好了!”她回过头,笑着看向牛书记。

          马兰花是甘肃陇东学院2019级学生,也是何家沟村建制以来第一位女大学生,谁曾想到,她当初险些因家庭贫困而退学。

          牛军帅在摸排各户情况时得知兰花的家庭情况后,他向公司提出梦想家园成长“益”计划,并主动为兰花申请了助学金,负担兰花大学四年的全部学费,解除她的后顾之忧。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万一他们又重新返贫怎么办?”面对这样的问题,只有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农村考出来的牛军帅说,梦想家园成长“益”计划是中建二局针对定点帮扶何家沟村教育基础薄弱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教育扶贫活动,通过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奖励何家沟村优秀困难家庭学生、为特困家庭代表发放生活必需品等举措,让何家沟村的青少年更好地接受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们牢固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解决特困家庭生活难题,助力何家沟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建设好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