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生正在为工人讲解榫卯结构要领 ■记者 董一鸣/摄
“一件家具的器型就是它的神,榫卯结构就是它的魂,因为榫卯相扣、契合为一,不用一颗钉子。”在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京作”非遗博物馆,金隅龙顺成公司副经理刘更生正在给徒弟讲解榫卯结构的要领。近日,刘更生荣获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成为北京市属国企首位入选代表。
与木结缘 打磨精湛技术
“中国传统的红木家具有三大流派,一是‘广作’,还有一个是‘苏作’,再一个就是‘京作’,所谓‘京作’就是过去是给皇宫做家具的。”聊起“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刘更生便打开了话匣子……
刘更生从小便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我父亲就是个老木匠,小时候我经常看父亲摆弄锛凿斧锯”,刘更生说,在耳濡目染下,传统硬木家具深深吸引了他。1983年父亲退休后,刘更生接班儿来到龙顺成家具厂当起了学徒,“刚当学徒那会儿,下锯、凿孔、雕刻……这些简单的基本动作不知重复了多少次,有时候为了凿好一个眼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干完活儿腿麻得都站不起来了,手上磨得都是水泡。”常年练习让刘更生手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痕。
刮刨子、下锯、凿孔……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刘更生重复了成千上万次。“只有静下心来,有执着的信念,才能把手上的活儿练好。”刘更生说,父亲临退休前跟他说,一定要把这个手艺学好,再苦再难也得坚持住,“每天我早来晚走,工厂里有十几位师傅都是我学习的对象,遇到困难,就找师傅。”
就这样,刘更生掌握了大量红木家具工艺知识和技术。几十年里,他将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京作“技艺的学习、发扬和传承中。一块生硬的木料在他的精雕细琢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守正创新 传承非遗技艺
“你看这个抱肩榫,椅子靠背的腿足要在束腰以下切出45度斜肩,再凿出一个三角形的榫眼,便于牙条和这个三角形的榫舌结合。”刘更生边讲解边演示,“这个椅背儿斜肩上要做出个银锭形的‘挂销’,这样才能与槽口牢牢的套上”。徒弟边听讲边摆弄,尝试领会其中的精髓。
在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古旧家具修复中心,刘更生还牵头做了另一项工作——古旧家具修复。“残损的家具经常缺的部件太多,想要复原得查资料翻图谱,查阅它的历史档案,否则只会因破坏性修复而降低家具的价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刘更生先后主持修复了故宫养心殿无量寿宝塔、紫檀镜框、铜壶滴漏、自鸣钟、乾隆花园古华轩吊顶等木器文物。“老家具传承了上百年,上面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印记,有时候残缺不全了,我们有责任把这种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不过,在刘更生看来,红木家具制作既要继承传统也得守正创新。在龙顺成京作文创园的合院,北京冬奥村村长会客室的场景被实景还原,会客区域摆放有中式沙发。“这个造型由传统宝座衍变而来,尺度比例恰到好处,上面还雕刻了拐子龙纹饰,既传统又经典,隽秀庄重。”刘更生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们展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好机会,“冬奥会期间恰逢春节,为此,我们在家具设计中加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还专门针对冬奥会不同场景设计了不同风格、含有冰雪元素的中式家具,比如我们设计了8扇折屏,屏心图案用的是《冰嬉图》,此外,休息区的衣架也融入了冰裂纹图案,契合了冬奥会主题。”
按冬奥生产标准提升产品生产质量,这对于传统手工匠人是极大的挑战,不仅要进行机械设备升级,也考验着刘更生和龙顺成师傅的制作技艺。“传统的‘京作’工艺整体制作工序包含设计、制材、木工、雕工、烫蜡五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而且很大一部分工序都需要手工制作,百天时间制作435件明清家具时间紧、任务重。”按照场地特点,刘更生带领大家反复琢磨技艺,针对代表性圈椅,先后改良47处。“国家对红木家具平整度误差的要求是小于0.2毫米,这次我们冬奥会的产品平整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家具的平整度、表面光泽度标准都得到大幅提升。”作为中国“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更生在保供冬奥期间严格把关冬奥家具的工艺、设计。最终,龙顺成圆满完成保供冬奥任务,向世界宾客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之美。
据刘更生介绍,“工匠进校园”活动计划于3月底在金隅科技学校举办;龙顺成文创园“鲁班工坊”也即将于4月开工……获得“大国工匠”称号之后,刘更生的日程被排得满满的。作为“京作”家具非遗传承人,“我的梦想就是把‘京作’家具的技艺一代代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刘更生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