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更换赛场冰面区域覆盖板 ■记者 刘偶/摄
成立3大保障小组、分设22支专业保障团队,组织93名保障人员轮查值守……作为国家体育馆场馆改造工程总承包方,中建二局三公司化身“大管家”,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担起场馆土建、机电、弱电等全专业保障任务。
网格化管理实现高效处置
3月6日晚上7点,在奥林匹克公园7号门外,记者见到了从上午7点进入园区保障,已工作12个小时的中建二局三公司国家体育馆改造项目经理、保障团队负责人张树明。相比1月份测试赛见面时,现在的他鬓角上又染上了一层重霜,面庞也比之前消瘦了一些,虽然戴着口罩,深凹的眼眶和沙哑的嗓音,让他在夜色里也难掩疲态,唯一不变的是对人的热情和那双灼灼有神的双目。据同事说,自小闭环开始后,他已减重10斤,各种“喉宝”已成为他口袋必备。
在本届冬奥会期间,本着“谁施工谁保障”的原则,中建二局三公司国家体育馆改造项目自去年12月初,就开始进入保障筹备阶段,制定了相关保障计划及突发应急预案。据了解,由于改造时项目牵涉房屋改造、内部装修等土建施工,空调、斗屏、冰面制冷设备等机电安装,以及中控室监控、停车场管理、音频视频等弱电系统维护,因此在先期筹备时,保障组就根据不同专业性质,成立了3大保障小组,同时针对每一项细分项目,分设了由14个专业分包单位及8个厂家分包单位组成的22支专业分包保障团队。
张树明告诉记者,由于项目内外环总体保障人数近百人,因此所有保障区域都实行网格化管理分区,设置片区负责人及各专业项目负责人,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虽然我们总体保障面积达90000多平米,但我们更加注重处置效率,每名巡查人员总长度一般不超6000步,可确保遇到突发事件,10分钟内可抵达现场,30分钟内处置完毕。”张树明说。
精准化控制确保最佳状态
说起本次保障的最大难点,张树明告诉记者,那肯定是场馆冰面的制冰系统。在国家体育馆,主比赛场馆和训练馆的冰面分别由3台冷冻泵负责制冷。根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定,比赛时冰面温度必须保持在零下4摄氏度—零下8摄氏度之间,但由于近期北京室外温度逐日提升,因此在测试赛时的制冷水流量和出水温度参数,已经不能满足赛时冰面温度要求,必须实时进行精细化调节。
尽管近期北京天气阴晴不定,但保障团队凭借筹备阶段上百次模拟实验,每天都提前以0.1摄氏度为精度,精细调节制冷设备,以确保在比赛时,冰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由于制冷管线长达上万米,我们每一次制冷设备参数调节,都只能在7-8个小时之后冰面才能呈现出变化,为此我们内外环团队24小时默契配合,每隔半小时记录冰面变化,同时建立起制冰参数大数据库,每天保障完进行专项分析,为第二天保障运行提供参考依据。”张树明介绍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相比测试赛保障时,张树明的电话明显少了许多,从之前电话不离手,每天都随身携带2个充电宝,到现在1个小时仅有一两通电话。“经过前期冬奥会保障,目前我们各项保障工作都在正常进行,对于保障工作来说,电话不响、没人报修是我们的最佳状态。”张树明告诉记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