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穿着“冰爪”在赛道上不断测试并修整 ■企业/供图
石景山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这座仅有4项冬奥会比赛项目的新建场馆因在本届冬奥会成为我国运动健儿收获“双金”的福地而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这座造型现代时尚,犹如精美绝伦的水晶鞋的建筑,与周边首钢园区老工业风格建筑群看似差异极大,却毫无违和感。
本届冬奥会上,首钢滑雪大跳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名字,似乎一夜之间“爆火”,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最完美的大跳台
“这是我滑过的最好的赛道!”谷爱凌夺金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不仅谷爱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奥委会北京竞赛协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还有其他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也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来自捷克的运动员Pancochova·Sarka第一次参加训练后,就感叹道:“赛道维护得太好了!”
为了这条赛道,首钢滑雪大跳台工作人员从2021年12月12日起,就开启了“造雪工程”。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唯一坐落在城区的雪上场馆,由于北京城区白天气温高、降温晚、寒潮短,所以只有在深夜至凌晨才能达到造雪的要求。为保证如期完成造雪任务,以山地运行经理韩冬为首,刘麒、魏巍重点配合的14人造雪团队实时监测气候及风向条件及时启动设备,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实地查看,以便最大效率地进行造雪。
根据国际雪联要求,二次塑形专家需要通过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塑形,搭建出助力运动员“飞翔”的台子。“运动员到达之前,如果赛道没人滑,多少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或软粘或结块变硬。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推着塑形工具穿着‘冰爪’,在赛道上来来回回走几十趟。”二次塑形专家说。在现场,经常能看到像蜘蛛人一样“吸附”在赛道“飞檐走壁”的人,从早上5点到晚上8点,甚至9、10点,不断测试,来回修整,非常辛苦非常累,特别是今年以来,天气异常的冷,每次回来,人都冻僵了。
超炫酷的大烟囱
随着谷爱凌、苏翊鸣一起火起来的还有首钢滑雪大跳台旁涂刷着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旁边的4个‘大烟囱’,让大跳台充满了一种酷炫的气氛,而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气场。”谷爱凌说道。
谷爱凌所说的“大烟囱”,其实是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在极具现代感的大跳台面前特别有厚重感,与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形成反差式的辉映,这才有了“炫酷的烟囱”“仿佛置身于网络世界”的种种妙赞。
这4座双曲线造型的70米高的冷却塔是原首钢电力厂的配套设备,主要功能是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其中最早的建于1978年,最晚的建于1991年。首钢停产后,4座冷却塔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保留,震撼的工业特色空间得以呈现,同时也把一代代首钢人的勤劳与智慧丰碑一样耸立于此,也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重要识别元素。
然而涂装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很大难度和挑战。冷却塔塔形巍峨高耸,历史沧桑久远,蛋壳结构的主体十分脆弱。为了确保景观效果,设计团队反复测试,重建冷却塔模型,模拟运动员起跳轨迹,精确测算冷却塔会徽涂装的尺寸和角度。最终确定涂装会徽高16.5米,宽13米,距地46米,这个点位的确认成就了会徽与运动员的交叠。由于冷却塔形体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将会徽切分成单元画面,逐点确认会徽转折点,最后手工进行涂装。而这个景观成就了出圈照片的产生,也成全了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的有效融合。
不观赛的赛场人
虽然置身于赛场内,但是对一群身着红色十字橙色背心的人而言,陪伴他们的只有身边摆放的医用担架,而观赛竟成了奢侈。
运动员表现得好吗?下一位参赛运动员是谁?分数多少?他们只能通过现场的音响、观众的呼喊声听到。“因为运动员有可能在赛道中间受伤,所以除了结束区,我们必须在起跳台周边安排医疗保障人员。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承诺。”场馆团队医疗经理高晖介绍道。作为危险性极高的竞赛项目,医疗保障要以分钟为单位计算。2分钟要将患者运至场地外;4分钟评估伤情并启动转诊流程;15分钟,患者抵达定点医院救治……
除了医疗团队,还有很多人在场馆的各个“角落”做着自己的事。计时记分牌、视频大屏、有线电视、无线电频率管理等,他们身处赛场却欣赏不到比赛,因为他们的眼睛永远盯着眼前的设备。“要说离比赛最近的岗,那肯定是负责计时记分牌。只不过大家看的是比赛,我们盯的是分数牌。哪敢分心啊!”技术经理张金媛打趣道。转播信号是把精彩的赛事即时同步传输出去,信号要平稳;通信网络要高速,确保记者第一时间把图文与视频发出去;计时记分数字要精准、环节要紧密、渠道要通畅,要在第一时间把分数统计出来,传输回赛场,让裁判员和运动员、教练员,现场及电视前的观众无时差获取。“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让运动员的成绩第一时间出来,谷爱凌和苏翊鸣夺冠,我们可是最早知道的。”张金媛骄傲地补充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