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无比的冬奥开幕式背后,有十多家市管国企的“力量输出”              ■企业/供图

        2月4日,国家体育场点燃北京冬奥会开幕的火炬之光将人们的记忆再次带回14年前的难忘夏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见证泱泱大国无双魅力。当奥运火炬2022年冬季再一次在“鸟巢”点燃,千年古都再次令世界为之侧目,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

        2008年,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罗格评价北京夏奥会:“真正的无与伦比!”

        2022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巴赫说:“北京冬奥会将会是一次‘安全而卓越’的盛会,同时也将开启全球冬季体育运动的新时代。”

        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背后,是第24届冬奥筹备近7年的“厚积薄发”。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活动任务保障主力军,北京市国资委统筹指导33家市管企业承担了冬奥会、冬残奥会5大板块194项建设服务保障任务。首都国企从夏奥行至冬奥,未曾缺席奥运荣光每一刻。国企担当使命在肩,将智慧、心血、汗水筑就在奥运场馆里,展现在盛大开幕式里, 凝结在服务保障的每一瞬间……

奥运场馆里记录着“国企故事”

        历届奥运会,奥运场馆总是个“焦点话题”。奥运场馆要具有独树一帜的设计,体现国家特色,更要满足赛后再利用要求,以免形成“赛事风光无限,赛后难以为继”的“后奥运”难题。2022年冬奥会的奥运场馆从前期设计、建设到后期运营,不少参与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建设服务保障的市管企业参与其中,用科技和智慧完美诠释了国企力量。

        北京建院作为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的主要设计者,承担了包括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等9个场馆的新建与改扩建设计任务。

        “从1991年至今,北京建院参与了三次申奥和两次奥运工程的设计工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介绍,从夏奥到冬奥,跨越14年,反映到具体建筑上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用途、设备设施、科技应用都随之而变。可以说,一幢幢体育建筑见证了北京城市巨大的发展变化。2008年夏季奥运会办奥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奥运场馆成为全球利用太阳能发电量最多的建筑群之一;场馆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掌握关键材料技术,科技含量显著提升。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点。

        我们不再需要全新的、巨大的建筑来表达自信,“老建筑”与创新科技的融合也能让人眼前一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通过“水冰转换”变身冬奥冰壶赛场“冰立方”;新建筑的设计品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应用“数字建造”技术,国家速滑馆的建设速度、建设质量也成倍提高。

        2008年夏奥会筹办,北京城建集团曾承担包括国家体育场“鸟巢”在内的40多项夏奥场馆及配套工程建设任务。2008夏奥会主体育场“鸟巢”更是一度创下多个世界之最,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2022年冬奥会,城建集团再次圆满完成30多项冬奥相关工程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振翅欲飞,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激越飞扬……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是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总工程师,也是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位“双奥总工”介绍,鸟巢是中国BIM技术的开篇之作,“当时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自主研发了4D系统,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早期BIM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至今形成了国际一流的中国BIM技术体系。”而现在BIM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已经“炉火纯青”,国家速滑馆工程以BIM技术为基础,城建集团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系统涵盖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智慧建造已经与建筑产业化完全结合,使国家速滑馆项目如同一个总装厂,可实现像造汽车一样建造世界首个智慧奥运场馆。

        “鸟巢钢结构可以在厂家生产加工,在现场拼装,速滑馆更进一步,混凝土结构、索网结构和钢结构同步实施,依序拼装,效率更高、更可持续。”李久林说。

        夏奥会后,北京“奥运遗产”在摸索中“盘活”,北京国资公司作为夏奥会主场馆“鸟巢”“水立方”的业主单位,在赛后运营中不断探索定位,提升场馆运用效率,打造奥运地标式建筑,形成一套奥运场馆再利用的“中国方案”,对每天来北京旅游的中国游客来说,参观国家体育场“鸟巢”与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这些奥运场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游泳中心独有的公益属性让它在奥运会后在支持公益活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鸟巢”更是积极探索灯光秀、冰雪季等特色品牌活动,全面拓宽场馆可能性……即便是北京地区唯一新建的冬奥场馆“冰丝带”,也早在建设之初就早已做好赛后利用规划,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我们的冰面是全冰面制冰,除了现在的速度滑冰赛道外,中间还有两块标准冰场,可以举办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项目。”未来的“冰丝带”目标是成为一座多功能城市体育综合体。

开幕式上展现着“国企瞬间”

        2008年8月8日,那夜星空璀璨,烟花绚烂,我们曾共享盛宴,恢弘绝美的表演让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传承的灿烂中华文化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人类文明气势恢弘的新篇章;2022年2月4日,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在“鸟巢”开幕,表演同样浪漫温情,晶莹剔透的雪花主火炬台梦幻般美丽,奥运圣火由“大火”变“微火”,新颖独特又绿色低碳。这场堪称完美的开幕式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和付出,其中就包括国资公司、北京电控、京能集团等在内的十多家市管国企的“力量输出”。大到“鸟巢”场馆和主火炬台,小到志愿者的“数字胸牌”,他们为冬奥开幕保驾护航。

        2021年10月,隶属北京国资公司的“鸟巢”历经一年半时间,正式完成景观照明系统、场馆扩声系统、观众服务设施系统、空调和热力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多达37项改造。经过此次改造,“鸟巢”观众区安装了不同尺寸的电子屏幕,90块中小电子屏环绕看台区域,为观众呈现更加清晰的观演效果。此外,看台集散区增设了128台温水直饮机,冬季室外也能供应温水。观众区卫生间洗手池也可提供热水服务,让现场观众真切体验鸟巢温度。为增强场馆运行的可靠性,鸟巢对其他设施设备也进行了提升。比如场地、观众席所有的扩声系统,采用244只全新音箱、扬声器和数字功率放大器等设备。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相军介绍,这座14年前的夏奥场馆开启节能低碳、智慧化服务的全新模式,为冬奥会开幕式成功举行奠定坚实基础。

        开幕式上,巨型“雪花”主火炬缓缓升空。主火炬台直径达14.89米,由96块小雪花形态和6块橄榄枝形态的LED双面屏创意组成,嵌有55万余颗LED灯珠,每一颗灯珠都由驱动芯片的单一信道独立控制。蕴含高科技的巨型“雪花”形主火炬台,据介绍,京东方核心研发团队通过500多张设计图纸和近10轮的制样,研发出目前行业内发光面最窄的单像素可控异形显示产品,充分呈现雪花的线条感和细腻的画面显示效果,成功将导演组“钻石般璀璨闪耀”的艺术创意变为现实。

        闪耀在雪花中间的奥运主火炬如同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改往届奥运圣火的“巨大”。“微火”不仅传递出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还在其背后隐藏了国企智慧。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支氢燃料火炬,由京城机电所属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供氢系统为不灭的奥运圣火保驾护航。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所采用的“飞扬”火炬内有“乾坤”,火炬采用氢燃料,内置燃烧系统是一套氢燃料火炬燃烧系统。天海工业子公司天海氢能承担火炬研制团队相关对接工作,为满足开幕式现场特殊的点火设计要求,确保冬奥会火炬点燃万无一失,公司全体员工全力以赴、攻坚克难,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由储氢模块、加氢模块、多级减压模块,监测模块等方式,成功研制出结构独特、功能稳定的奥运火炬供氢系统,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组的评审。

冬奥保障隐现着“国企身影”

        作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正常运行的保障者,在北京冬奥会进行的关键时刻,市管国企更是义无反顾再显担当。

        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入住北京冬奥村时,全面而便捷的设施立刻冲上热搜。北京冬奥村由北投集团承担建设运营,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由20栋住宅组成。赛时,北京冬奥村居住区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保障服务。北京冬奥村倡导健康建筑低碳节能基础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居住者的感受。比如,冬奥村每个居室都建立了独立新风系统,新风系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室外还建立小型气象站,对PM2.5、PM10、温度及相对湿度等参数进行测量。

        同上热搜的还有获得中外记者赞誉的主媒体中心,智能“黑科技”可空中送餐的智慧餐厅成了热搜词。继2008年奥运会后,2022年冬奥会,北辰集团再次扛起主媒体中心建设运行、大家庭酒店及签约酒店服务保障的重任。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作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成为冬奥会赛事转播及新闻产出的“中枢大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及工作人员提供综合服务。冬奥会与中国农历春节重合,北辰集团各冬奥服务保障企业共2000余名闭环内冬奥服务保障员工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服务冬奥、奉献冬奥,用奋斗诠释北辰员工的使命担当。

        交通出行保障中,地铁公司作为曾保障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轨道交通企业,在国家体育场周边的5号线、8号线、10号线、15号线加大保障力度,出动车站工作人员1200余人,加大重点车站客流引导力度,确保车站客流安全有序。公交集团北京赛区的约1200名巴士团队成员,也在全力保障运动员、媒体工作者等在闭环内的交通出行。首发集团所属八达岭分公司所辖京礼高速承担着前期在延庆赛区闭环管理的运动员、随队官员、媒体记者等近千人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转场运输保障任务。开幕式当天,首发集团全体管理人员下沉至各收费站区现场保障,在确保“零接触”前提下,保障冬奥人员转场运输车队顺利通行。

        从夏奥到冬奥,历经14年,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而首都国资国企,无论在夏奥恢弘璀璨、还是在冬奥冰雪盛宴背后,都为中国向世界呈现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为中国向世界呈现一座“双奥之城”,承担着使命,贡献着智慧,展现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