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点燃了国家体育场主火炬,至此,中国石化圆满完成冬奥会火炬生产保障任务。
北京冬奥火炬外壳采用了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解决了氢燃料燃烧时火炬需要耐高温的技术难题。这是全球首次实现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奥运火炬外壳。中国石化上海石化通过发挥上下游产业链优势,加强与火炬设计团队和燃烧系统研制单位的协同,圆满完成了冬奥火炬生产任务。
火炬是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之一。在北京冬奥组委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石化肩负产业链链长责任,牵头负责火炬外壳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火炬量产工作。在协作团队的鼎力支持下,共同打通了集火炬外壳、内飘带、燃烧系统、火种灯、终端检测到交付产品为一体的全流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冬奥火炬的量产任务。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承制美丽的“飞扬”火炬筒身,利用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采用“黑科技”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使“飞扬”集“轻、固、美”等特点于一身,既轻巧又耐高温。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其质量是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七至九倍,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中国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碳纤维技术,申请专利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并且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
此次冬奥会火炬采用了三维编织技术,这是碳纤维成型当中的一个技术突破。生产车间里,一条条黑色丝束,每一束都包含着1.2万根碳纤维丝。经过三维立体编织,最终就像“织毛衣”一样织成了火炬外壳,看不出任何接缝与孔隙,整个造型浑然一体。此外,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与协作单位一起攻关,引入高性能树脂与碳纤维一起制成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效解决了在高温制备过程中火炬外壳起泡、开裂等难题,达到了既能够耐温又能够耐火的要求,实现了在燃烧温度大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下正常使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