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楼居民用上崭新电梯                                             ■记者 董一鸣/摄

        6月6日,在朝阳区武圣东里3号院前,73岁的刘大爷看着崭新的电梯竖起了大拇指。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武圣东里社区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老旧小区,48栋楼多为6层建筑,共有居民3000多户,其中老年人占30%以上。去年10月初,武圣东里社区1、2、3号楼前3部崭新的电梯经过验收后投入使用,90户居民期盼已久的“电梯梦”得以实现,40多年爬楼的日子成为过去式。

        这是自去年以来,由首开集团房地天宇公司负责安装和运营的第152部电梯。近年来,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把党建融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治理当中,着力破解老楼加梯“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让居民如愿实现“电梯梦”。

        老楼加梯绕不开三道难关

        2018年至2020年,老楼加装电梯连续三年被列为北京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尽管政策和流程不断“亮绿灯”,老楼加梯仍然绕不开三关:一是居民工作关;二是前期建设资金关;三是后期运营关。

        “在2017年之前,市里还未有过老旧楼院加装电梯先例,谁来干、怎么干,大家心里都没底。”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敬良说,2017年初,随着北京市第一个加梯试点项目“海淀区北下关大柳树5号院一个单元门加梯安装工程”正式完成,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党支部抓住契机,打响老楼加梯攻坚战。

        首开房地天宇公司组建了既有多层住宅加梯领导小组,由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刘敬良挂帅,又组建了加梯工作专班,通过不断学习全国各省市老楼加梯政策内容,开展专题讨论、实地考察、制定方案等,将单元楼门较少的朝阳区柳芳南里10号楼3个单元门作为加梯的第一个试点项目。

        征求居民意见加梯“加速”

        项目能否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居民的意见统一和大力支持。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党支部与属地社区党支部建立联系,两个党支部书记一拍即合,组建联合党支部,组织由党员、楼门长为主的居民工作组开展居民意见征求工作。同时,联合党支部与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各选派一名党员、一名楼门长、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逐户开展居民征求意见工作,解答有关通风、采光、噪音、收费等相关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此项工作得到54户居民理解和支持,不到一周的时间居民全体签字。北京市国资系统首个老楼加梯项目破土开工,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顺利竣工,2018年腊月二十三当天,首开房地天宇公司举行了开梯仪式,为居民送上了一份新年大礼。第一个试点项目成功实施,坚定了大伙儿对老楼加梯的信心,首开房地天宇公司也开启了加梯新纪元。

        为实现百分百签约率,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党支部组建了由20多名年轻党员、团员的青年突击队,开展“登门入户行动”,了解居民诉求,解答居民疑惑,推动老楼加梯工作。截至目前,首开房地天宇公司青年突击队开展的居民工作涉及8个区、54个街道、2000余栋楼、8000余个单元、12万余户居民,已取得227个单元门百分百确认,开工实施192部电梯,投入使用152部,解决了2565户居民上下楼难题。

        从加梯到运维加强科技创新

        “老楼加梯是一件民生工程,从前期宣传、制定方案、意见征询,再到施工安装、交付运行、后期维保等环节,目前已形成统一规范的加梯流程。”刘敬良说。公司党支部通过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核心引领,回应居民群众关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

        为大力推进老楼加梯科技创新,首开房地天宇公司党支部还组建了科技创新小组,从老楼加梯的设计到后期运维保障全过程实施科技创新。比如降低对居民的采光影响,将一体化外保温板改进为玻璃外幕墙;减少加梯占地空间,几次优化设计,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让加梯变得更加小巧;减少施工过程对居民的影响,探索钢结构工厂加工、现场吊装的一体化加梯模式,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噪音,采用低噪声,无机房电梯;提升居民乘梯、充值的便捷性,自主研发了收费、刷卡手机app;提高后期运维的安全保障,建设24小时集中监控指挥中心,并研发了电梯维保、应急救援手机软件。

        经过几年的探索,天宇公司作为首开集团系统唯一的专业化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单位,目前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开发出老楼加梯四代产品,取得3项外观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公司党支部推动管理创新,完善公司老楼加梯的相关制度和流程,规范招投标和施工过程管理。

        刘敬良表示,在接下来的老楼加梯工作中,天宇公司党支部将继续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细化服务民生举措,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