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背篓”精神 ■实习记者 张婉雨/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爬山走路全要仰仗双脚和拐杖的年代,房山区周口店供销社分销点负责人王砚香,凭着一股“人定胜天”的干劲儿,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坚持带领党员职工背篓上山送货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百姓也奠定了“红色背篓”精神。王砚香曾说“艰苦的路我们不走,群众就得走;我们一个人走一趟,省的群众十人、二十人都走一趟”。
1966年8月,王砚香担任周口店供销社理事会主任期间,上任数月,他就将“背篓商店”从“一点红”变成了整个供销社的“一片红”。1973年,王砚香再次来到周口店供销社,通过建立支农服务队,使“红色背篓”精神再次开花结果并得以传承。现如今,“红色背篓”精神已经有了第三代传人,他就是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党支部书记张进刚。
张进刚一直在用行动传承“红色背篓”精神。他提出了“远学红旗渠,近学王砚香,发扬背篓精神,建设美丽家乡”的口号。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背篓”精神,张进刚在坡峰岭景区精心穿插了“红色背篓”元素。半山腰的“红色背篓餐饮部”,大包子1元一个、压饸饹10块一碗,压饸饹旺季一天销售4000碗,包子、豆浆也卖得火爆,有人提议涨价,张进刚坚持不涨价、不降质、不减量。他说:“老劳模王砚香的话咱要记住,商业工作是一种革命工作,不是为做买卖而做买卖,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咱不能只为钱做‘一杵子买卖’”。2018年,黄山店建成了“红色背篓”精神展览馆,推出了四条“重走背篓路”徒步体验线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房山区的党性教育基地。
现在,黄山店村中的“姥姥家”“黄栌花开”等品牌已成了京郊网红民宿,常常“一院难求”。现在,黄山店村民宿全部采用“线上+线下”的运营方式,线上负责预订和支付,线下负责接待。不仅如此,在黄山店村,不但村民持股参与各项经营实现就业,还辐射邻村的劳动力实现就业。
如今,在房山区坡峰岭一带,曾经服务农民的“红色背篓”,如今已成为服务百姓的名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