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产业智能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厂房建设项目外景。               ■记者 董一鸣/摄

  作为中关村窦店产业园的收官项目,由北京城建建筑工程总承包部承建的高端制造产业智能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厂房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面进入装修阶段。未来,这里将汇聚储能、医疗、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高精尖产业,成为北京西南部重要的智能制造集聚区。

  北京城建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兼项目党支部书记、经理王文龙介绍,该项目不仅是北京市“3个100”重点工程,也是“前店后厂”产业模式的重要空间载体。建成后,园区将成为区域高端制造产业的“新引擎”,为智能设备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供高标准空间支撑,进一步夯实“前店后厂”模式的实体基础。

  项目技术负责人白云鹏表示,该建筑群由6个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规模不算大,但其在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评选中荣获北京市建筑(长城)结构精品工程奖——这是北京市建筑施工领域的最高荣誉。项目团队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主体结构施工周期,便实现这一成绩。

  “快速施工与高品质建造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我们通过制定严谨细致的工作标准,实现了速度与质量的双重保障。”王文龙说。

  项目整体采用现浇混凝土、钢结构和预制混凝土三种结构形式,在5万平方米的建筑中综合运用,结构类型多样、布局分散,对施工组织提出了很高要求。

  白云鹏认为,团队研发的“预制柱灌浆保温体系”发明专利正是细致施工的体现。由于预制柱安装正值冬季,预制柱的封仓及灌浆无法在低温环境中进行,为了使预制柱能够顺利安装,项目技术团队对大范围封闭作业面进行整体升温的操作开展了研发攻关,最终实现了仅对单个预制柱进行独立单元的温度提升及实时温控,大幅缩短了预制柱冬季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优化了措施成本。

  该发明成果对结构质量至关重要。技术团队创新设计了一套“保温外衣”——在注浆区域的仓体外部周边设置由封仓模板与电热丝组合而成的百叶箱体循环控制机构,结合昼夜天气变化时的温、湿度规律,将仓内的湿度和温度始终控制在一定范围区间内,确保注浆过程中环境温度始终高于5摄氏度同时避免封藏后的仓体外部因开裂而出现仓体强度不可控的问题,从而保障了灌浆密实度和独立柱在低温条件下的安装质量。

  团队还凭借丰富经验,对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提出明确标准,并严格执行现场验收程序,确保构件无缺角、无裂缝。吊装过程中,对易损部位提前采取保护措施,全面提升结构施工质量。

  在混凝土浇筑环节,项目部在劳务队自检与监理验收的基础上,将原本由1名质量员负责的工作,分配给3人共同承担。“此举看似增加人力,实则缩短了每名质量员的检查周期,提升了细节把控精度。每道工序必须通过‘项目自检+监理验收’,方可进入下一环节。”王文龙补充道。

  严谨的施工管理也为高风险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面对仅3厘米厚、8.5米高的巨型玻璃安装难题,团队采用26米吸盘车,并将吸附点从6个增加至12个,确保每块玻璃安全就位。在屋顶挑檐装饰结构施工中,运用三维BIM技术对外装铝板逐一建模并模拟拼装,实现从生产到安装近乎“零误差”。针对单层7米的层高,团队研发新型操作平台,替代传统脚手架,实现人工作业与物料空中堆放,有效保障高空作业安全性。

  此外,该项目集成了光储直柔、地源热泵、光伏玻璃幕墙等绿色技术,并在商用区域配套建设会议室、多功能厅、接待室等功能空间,打造智能、节能、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