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新材负责施工的吉林白城通榆二期风电项目。                         ■企业/供图

   10月21日,在吉林白城通榆二期风电项目建设现场,第7套160米高的风力发电设施的混凝土基座(以下简称“混塔”)预制构件稳稳地落在指定位置。该项目采用CF110(钢纤维混凝土的标号)作为预制构件材料,成为全国首个批量使用如此高强度风力发电设施的项目。

  与此同时,在2025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负责该项目施工的北京建工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建工新材公司”)风电混塔设备制造公司将这一案例向参会的业内同行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展示。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副总经理张程浩表示,从2018年公司参与混塔项目以来,便将其作为“十四五”和“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远的战略板块进行布局。目前,公司累计交付混塔数量超1000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超10%,成为国内从事该领域的头部企业。

  2018年,该公司联合新能源头部企业从事混塔项目的课题攻关并成功将成果应用于项目建设,取得了预期的使用效果。张程浩说:“以前的风力发电设备都是钢结构,但是随着优质风场的逐年减少,向更高空间布置风力发电设施,让其能够‘吃到’更多的风能,混塔凭借稳定性和强度优势成为风电塔筒首选。”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累计并网容量5.73亿千瓦,中国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北京建工新材公司高级工程师郝国祥表示,混塔的核心便是对于混凝土的掌控能力。目前,公司拥有与混凝土相关的各类专利超200项,同时高标号混凝土的技术储备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应用,多项技术成果的储备直指未来市场,“我们在混塔领域的混凝土技术储备在国内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梯队,这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郝国祥说。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主编了《风电塔筒用预制高强度混凝土塔片生产技术规程》并于今年4月正式实施。郝国祥表示,混塔行业在国内尚无标准,由公司起草并实施的这份团体标准开创了行业先河,《规程》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规范了生产工艺流程,完善了塔片质量检验方法与指标体系。未来,公司还将联合行业资源对《规程》进行持续优化,力求成为引领混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准。

  依托技术储备,该公司的生产基地也从“0”起步到如今在全国布局了20余个生产加工基地,张程浩说:“目前的基地数量只是我们布局的开端,未来借助风力发电行业强劲且可持续的发展周期,我们计划在全国布局更多的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市场规模。”

  自从2021年在青海冷湖从事混塔的建设起,几年来,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发中心一直在追踪风电混塔的强度研究。今年9月底开始吊装的吉林白城通榆二期风电项目,包括160米和170米的塔筒42台,最高的钢纤维混凝土标号达到CF110,是国内首个批量应用的混塔项目。该项目标志着中国风电混塔行业的一次巨大飞跃,让未来开发200米至500米空间风资源成为可能。

  除做好生产加工外,北京建工新材公司还将目光瞄准了中期的智能建造和后期的智慧运维。张程浩表示,公司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始进行混塔的装配领域研发,其中高精度埋件、内部辅助零件等装备线的科技攻关已经启动,部分产品的应用也已经落地。依托人工智能开发的智能检测系统和设备可以实现恶劣自然条件下对混塔结构安全的24小时精确检测。此外,针对25年设计寿命的风力发电体系的回收再利用,该公司也在持续研究。“国内首批大型风力发电设施逐步进入使用末期,公司已着手研究如何让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比如对于扇叶的玻璃纤维回收利用等课题。此举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可以不断丰富和延伸公司的产业链条,提升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张程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