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我回老家看了早已无人居住的老宅。残垣断壁,旧门破窗,但却倍感亲切。因为这里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承载了百年变迁的沧桑。
忽然发现,屋檐下的墙角,遗留着几块残损的瓦当。扒开杂物细看,竟然有一块瓦片,然历经百年的风雨,依然完好无损。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拿起来,拂去表面的泥土,棱角尚在,灰迹犹存。
我想象,它一定见证过我们儿时的嬉戏,聆听过母亲的唠叨,目睹过孩子们长大离家的身影,见证过举家团圆的笑语欢声。于是我决定,将这一片瓦,带回城里,永远珍藏,作为时代变迁、文化传承的见证。
我的老家,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汪庄村。老家的老宅,在村子的正中央。相传我们的祖先有兄弟四人。依照传统习俗,前边的三位兄长,结婚成家之后,都搬出老宅,另建新居。只有最小的一个儿子,和父母一起,住在老宅。
后来,这个家中的老四,又生了两个儿子。于是便将老宅的院子分成两份。东半部给大儿子,西半部给二儿子。
老宅是个三进大院子,前边有大门,后边有后门。前后有三层正房,中间两侧,都有厢房。后门的后边,还有猪圈和菜园。
但不知为何,在我父母之前的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住的都是草房。屋顶上苫盖的,不是茅草,也不是稻草,而是谷草。这种草很结实,可以三五年更换一次。
20世纪40年代初期,我父母结婚时,院里共住着8户人家。我们家所住的,是第三进院的一间半正房和前边的两间厢房。爷爷奶奶住正房,父亲母亲住厢房。
大约在1943年,对面屋的大爷提议,将草房翻盖成瓦房。我家的日子勉强维持温饱。但三间房子,总不能一半是瓦房,一半是草房。无奈之下,我母亲只得回娘家借钱。好在,当时有的舅舅已去闯关东,姥姥手里还有些积蓄。
就这样,我家的一间半正房和两间厢房,都变成了崭新的大瓦房。我们院里中间的三间房,一直是草房,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翻建成平房。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我们村位于唐山市区以东40多公里处,但也房倒屋塌,死伤十几人。我家的瓦房虽未倒塌,但屋顶的瓦滚落下一半。站在屋内,可以直接看到天空。
1980年10月,重新翻盖。这一次,将瓦房改建成了平房。据说平房的好处,在于便于在屋顶晾晒粮食。所以自那场大地震之后,全村的瓦房,都变成了平房。
再后来,兄弟几个,有的外出求学、参军,而后在县城或市里工作,也有的留在老家,娶妻生子,自建新房。父母亲离世之后,这座老宅便再无人居住。其他的几户人家也都搬走了。如今的三进院落,已然没了厢房。只剩下三层破落的正房,还有几棵杨树,在那里默默坚守。
到了我们的下一辈,儿子、侄子、侄女们,各自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买了楼房。飞速发展的时代,不仅更新着我们的住宅形式,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问问儿女,问问孙辈,能有几个人还记得老家的老宅呢?
每一次去看老宅,都能激发一种力量。人生固然总要走向远方。但每一处老宅,都是成长的摇篮、温馨的港湾。老宅,就像我们的老一辈,在异常的艰难困苦中,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只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中。
拍完照片,我给老宅鞠了一躬,然后对它说:“老宅,您好!感谢您的奉献,感谢您的坚守,向您学习,向您致敬!”
(作者单位: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